史贺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情感体验,积极探索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个人理解,我认为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差异,并依此展开阅读教学,进行分层指导和评价,以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必要的话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产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二、为学生创造彰显个性的阅读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追求华丽的形式和热闹的气氛,一切教学形式都必须为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阅读教学要通过朗读、阅读、讨论等大量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教师还要善于精心设计出富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例如在总结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时,我向学生提问:“对于作者安贫乐道、高级傲岸的思想情趣,你是如何评价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大都认为名利和修养应兼而顾之,但前提是要合理合法。我借机追问:“名利、修养冲突时怎么办?”学生思考后一致认为应该把个人修养放在首位!这样的问题和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激发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学生阅读实践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特的个人感悟,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深入进行。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咏雪》时,如果天气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观察、思考的热情,从而深刻的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意蕴。
2、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如果能产生一些疑惑或问题,那就说明学生在用大脑读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相反,如果泛泛而读的话,就不会深入到文本,更不会有什么疑问。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把预习中发现的疑惑之处写下来。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与发问:小说中的“笑”都有哪些?这些人为什么不同情孔乙己,不帮助孔乙己,却只是哄笑他来取乐?这些哄笑与孔乙己的悲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写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3、重视课堂互动,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组之间、组组之间的互动,阅读过程中甚至还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互动。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打开思路,放飞思维,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质量。同时,教师也要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面對新的问题,在合作中互相探讨,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的互动更为重要,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读者需要深入研读文本,综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空间和社会背景,才能有所体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汇,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才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4、注重阅读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要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文本内涵,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方式,或放声朗读,或展开争论,或动手操作,或游戏表演,来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要让学生会根据文章的特点和自己的阅读需要,通过精读细加审玩文章的精微之处,汲取其精髓,使之成为自身所需要的营养,或者通过略读博览群书,通观文章大意,收集自己所需材料和信息。
四、拓展教材内容,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延伸,整合和优化阅读资源。单元阅读教学中,可以精选一篇典范的文章作为精读范本,进行细致的研读,选两篇文章进行略读,其余的则交给学生自读,以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实践,在实践中实现阅读技能的迁移,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把《济南的秋天》拿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揣摩和领会两篇作品的内容、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全面深入的了解作者及文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变多了,思路拓宽了,认识深刻了,阅读、分析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五、改革评价办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阅读的质量也会存在明显不同。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必须脱离唯成绩是瞻的误区,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该注重阅读和体验的过程,面对的应该是学生全体。这种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让更多的学生具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创生出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结论。学生与文本交流产生的个人体验和结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是错误。教师要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不要轻易的去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