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丽
【摘要】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属于综合性相对较强的题型,也是数学考试卷中基本上都会存在的题型,在小学数学试卷中占据着不低的分值. 因此想要培养小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提升数学水平、增强其逻辑能力、发展其推理思维,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分析基于此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探索此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具体的实施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题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阶段国内已经有部分小学在数学课堂中开始引入“问题—建模—应用”的教学模式,以此发展小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逻辑能力. 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宜
此模式属于非常具有科学性的数学教学模式,尤其是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相较于其余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自身就存在比较巨大的优势. 当然,这也就要求有效妥善解决生活和教学间的关系,才能使此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意义.
(一)妥善解决生活和数学间的关系
相较于生活,数学与其存在很大的差异. 数学相对而言更加严谨,没有生活的宽松性. 若是数学教学中的建模不合理,会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起一系列负面效应. 但是换个角度分析,生活又为数学奠定了很好的背景与运用环境. 只是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难以根据生活现象进行数学学习. 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阶段,老师应深层次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而才能科学合理引导小学生汲取精华,去除糟粕. 并且,建模期间,老师需要引导小学生辩证看待生活和数学这两者的关系. 这样才能有效将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有效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作用. (二)妥善解决知识和能力间的关系
建模理念是基于基础数学上的,这两者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建模思想难以脱离数学而独立存在. 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引导小学生妥善解决生活和数学间的关系. 同时还应将知识基础和智力开发等当作增强小学生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重视小学生知识与智力的同时,还应增强引导小学生构建知识系统. 除此之外,老师也不能忽视知识的来源和教学活动,应增强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实施方案
(一)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将实际生活现象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属于现阶段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而应用题教学更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了解程度. 长期以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应用题都属于难度系数较高的题型,许多小学生甚至连某些应用题的题意都可能理解不到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数学老师需要基于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操作和观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比方说,“长方体面积计算”方面知识教学时,老师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实物参考,让小学生加以观察、测量以及计算等. 又比方说,老师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着手,进行提问“所有同学在公园游玩时都想划船,船只共有七辆,每只能容纳六人,还剩18人留在岸上,则需要怎样进行划分才能让大家都坐船?”这种从实际生活提取数学应用题素材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了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引导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二)构建数学建模思想
创建起相应的模型有利于提升问题解决效率,属于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两者间的重要桥梁. 然模型建构便是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给小学生“创造”数学的空间,并促使小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构建数学知识过程中更深入准确的了解数学、自然与社会间存在的联系. 比方说,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学生“长度单位换算”方面的新知识时,就可以先围着“1 km = 1000m,1 m = 10 dm,1 dm = 10 cm,1 cm = 10 mm”等等量关系对班级学生进行快问快答. 这时小学生因自身认知程度不一样,就极有可能出现多种解决方案. 之后数学老师便能够更好地引导班级学生构建与之对应的模型,尊重学生思维成果,提升其问题的解决能力.
结束语
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而言,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引导班级学生科学合理的了解题意. 尤其是引导学生有效回顾问题的解题思路,促使小学生增强对成功解决问题要素的理解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想.
【参考文献】
[1]邢艳春,段君丽.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4107):115-116.
[2]吴小欢.小学生解决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认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3]杜慧慧.探究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5(7702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