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绫
【摘 要】本文认为,博弈论的课程内容要更多的贴近现实,增加不同行业的典型性案例分析,简化知识模块,同时要改善课程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从而较大程度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博弈论;教学改革
博弈论又被成为对策论(Game Theory),研究的是在对局中各方利用对方的策略而变化本身的策略,进而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在近现代,博弈论的研究主要在于公式化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并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学、国际关系、计算机、政治学、军事战略等学科。
一、作为通识教育的《博弈论》的教学目标
与专业学习的目的不同,如果将所有的学科比作整个森林,那么通识教育就是要学生尽可能的知晓这森林有些什么树,即“博通”,而专业学习就是深入去研究某一棵或者某几棵树,即“专精”。哈佛大学的前校长、通识教育的启蒙者劳威尔先生曾说:“每个受教育的人对什么事物都应该懂一点,但对个别的事物懂得更多”。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学生应当学习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作为通识教育之一的《博弈论》教学目标,显然也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人文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等三方面的目标。第一,要让学生了解博弈论的基本知识与核心思想,掌握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明确博弈论是一门研究不同参与者相互决策、互相影响的行为结果理论;第二,要培养学生用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第三,要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经典的实践、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用博弈论的思维去感知社会,并提高其理性分析的素养。
二、《博弈论》教学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博弈论内容庞杂、对数学要求较高,师资水平相对欠缺。博弈论最早应用于对弈问题中,如棋牌、轮盘赌注等,相较于其他学科,博弈论课程的内容庞杂、体系松散,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将其按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课时安排较少,选课人数较多。在博弈论的教学中,一方面由于博弈论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性,既能帮助大学生理解广泛而具体的社会事件,又能够从理论上佐以抽象分析,且其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得到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在笔者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该课程都出现了选课人数超员的现象。另一方面,该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偏向于抽象和推理行的科学,其中数学是其主要的工具,因此,大多数高校的博弈论教学尤其是本科阶段的教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作为通识教育的《博弈论》课程,也需要秉承通识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一点”的博通精神,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体现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导向性、内容基本性原则,让该课程成为培养大学生基础性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使高校的整体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由于博弈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授课中,可以有很多的切入点,从而给了授课教师更广阔的主题选择。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现实,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分析现实情况,培养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经济学专业为受课对象为例,学生们普遍较为熟悉现阶段推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这里就有着几各博弈方,比如从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来看,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与市场的收入分配,从政府内部财政收入的分配来看,存在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博弈,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改变了现有的利益格局,如何达到的新的博弈均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与现实游戏场景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通过情景再现,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以风险偏好、风险规避与风险中性的概念为例,在游戏中,不同的同学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而通过这种方式,能较大的提高学生们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概念。当然,在游戏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游戏的趣味性。
增加不同行业的典型性案例分析,简化知识模块。通识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来自于各个学科,尽可能的“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安排知识模块,既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科差异,也可以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重复性的阐述大家都熟知的案例,有助于降低知识门槛。以《博弈论》课程中有一部门关于拍卖理论的内容为例,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拿出一些二手物品,通过荷兰式拍卖、英式拍卖、第一价格密室拍卖与第二价格密室拍卖,通过讲解不同拍卖的风险与成本,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对于博弈论的理论的掌握与理解都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Bell D. The reforming of general educ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2]De Mesquita B B, Morrow J D, Siverson R M, et al.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democratic peace[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9, 93(04): 791-807.
[3]Miller G E.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of a Curriculum Paradigm[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1234 Amsterdam Avenue, New York, NY 10027, 1988.
[4]Vaughn S, Bos C S, Schumm J S. Teaching exceptional, diverse, and at-risk student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J].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