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姗姗
摘 要: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及如何解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课“抬头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突破。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文化快速传播为特征的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微化”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这种模式不仅在课上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热情,且在课后也起到时刻矫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 “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c)-0125-02
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却面临尴尬的困境。如何解决这种困境,与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教学方式亟需突破传统的改革。
现在正处在一个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到了极大冲击,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教学主体受到冲击,教学权威正在消解,教学话语权发生转移,教学知识呈现碎片化等。因此对高校思政课“微化”教学方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课后对于思政课的关注与参与,时刻矫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时代呼唤“微化”教学新模式
1.1 响应大学生层面的需求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以95后为主体,在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首先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他们渴望活跃的课堂氛围,始终对教师牵引式的90 min讲解方式感到枯燥与乏味,每当讲到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他们会不自觉抬头倾听,过后又自觉地拿起手机,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这是大学生在思政课堂参与度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依然年轻,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对问题的理解偏于浅层次,认识与行为存在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仅靠课堂上的90 min讲解与说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且大学生们深受网络文化和新型媒体的影响,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问题。
1.2 响应社会层面对课堂教学的需求
现在正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为连结的微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当教学主体受到冲击、教学权威正在消解等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该避开这个趋势,而应该在微时代背景下,积极研究、运用新兴网络媒体,主动更新工作理念,逐步适应大学生主体形态的变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4]。以“四个微”为主题的思政课“微化”教学中,微信平台、微博公众号等方式被引入课堂,在共同的空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就此而言,“微化”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教学吸引力,实现教学实效性。同时也能形成强大的后劲,促进学生课后对于思政课的关注与参与,时刻矫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关于“微化”教学的几点想法
2.1 构建“微课堂”
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围绕该节课的特定主题,制作或播放微视频,也可以运用微电影、微时评、微辩论、微讨论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并给出一定的奖励分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摒除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以“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题的征文与PPT制作大赛,以“实现生态文明应坚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为主题的辩论,以“微时代下的公民国家统一意识培养”为主题的研讨等,主要实现师生联动。
2.2 搭建“微载体”
具体做法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促进课堂与课后的紧密结合,将思政课的相关知识点或微视频上传于微博或者推出的公共微信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增强教与学的渗透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拓宽知识传播的覆盖范围,也可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开设专题学习栏目,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法治中国”“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等专题。也可开设美文赏析、心灵鸡汤、社会热点聚焦等栏目,以使思政课真正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和贴近实际”,增强大学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主要实现课上与课后联动。
2.3 举行“微活动”
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如微调研、微公益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教师在课堂可根据需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深化教学内容。在课后可落实微公益、开展微调研、举办微沙龙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践行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成果,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联动。
2.4 培育“微领袖”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班内选拔、培养一些有影响力、号召力和行动力的学生做“微领袖”,利用朋辈关系进行教育引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主要实现生生联动。
在一个共同的圈子中,同辈人之间的激励与引导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设置这样的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把正能量吸收进来的同时也散发出去,不仅在思政课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也在思政课后感受榜样的力量,以帶动自己更大的学习潜力。
3 结语
“微化”教学是微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启动名师名家示范课工程。”“微化”教学正是对这一现实做出的有力回应。诚然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微化”教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真正授课过程中“微化”的时间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间会有冲突[5],但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也让教师有更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Z].
[3] 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4-7.
[4] 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21-124.
[5] 傅德田.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1):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