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芷净
【摘要】:艺术价值具有客观性意味着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艺术价值有其客观标准,而并非主观任意。本文将艺术看作是一门实践活动,从艺术实践活动所依赖的艺术传统与社会情境两方面来例证艺术价值的客观性,并试图阐释艺术价值又是在如何在艺术传统与社会情境之间凸显自身。
【关键词】:艺术传统;社会情境;艺术价值
在具体的语境中,“艺术”这个词有着不同含义。譬如我们可以说“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也可以说“广告艺术”、“明信片艺术”,这里的艺术只代表某种形式的分类,而我们如果说“这是一件艺术品”、“他是一位大艺术家”时,艺术则不仅是一种技能或分类,而是含有某种价值判断,代表好的艺术。我们本来可以轻松地肯定诸如“米开朗琪罗是卓越的大画家”,“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等价值判断,并不会因个人趣味、社会政治而改变其作品的卓越性。然而当下,我们对艺术及艺术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当代艺术更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断怀疑艺术价值的客观性以及进行艺术价值判断的可能性。
我认为艺术价值的客观性至少应该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艺术价值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价值的价值,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并非某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或者社会阶层、无意识等的单纯附庸。二是,艺术价值有其客观标准,并非如趣味一般是纯粹主观的。尽管任何批评家和史学家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偏见,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艺术价值全然是主观的、相对的。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即使我们很少停下来寻找那些不能立即吸引我们的作品或风格的客观价值,也并不能证明我们的欣赏全然是主观的,我依然深信,我们能够识别艺术造诣,而这种识别能力与我们个人的好恶没有什么关系。”[1]
当下我们欣赏文艺作品时经常会使用“感人”“走心”等词来做出评价,仿佛艺术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之间单纯的情感传达手段,而由此艺术价值也被认为主要是主观性的,只要“走心”就被认为是好的。我们固然不能排除艺术的主观成分,但艺术必然含有一定成分的客观的技术因素。譬如京剧表演成其一门京剧艺术,有赖于京剧演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的把握,而所谓的情感也是依赖于专业技法的纯熟精湛,而且即使是“感情投入,进入角色”这样的“走心”要求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技术问题,是熟能生巧的问题。贡布里希曾例证即使是表现主义大师梵高在创作中也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精神折磨中的困境,而是意在解决具体的、客观的为艺术问题。“大部分西方传统的大艺术家觉得自己萦萦于怀的是解决艺術的问题而不是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个历史事实”。[2]梵高在信中说:“不要认为我愿意故意拼命工作,使自己进入一个发狂的状态。相反,请记住,我被一个复杂的演算所吸引,演算导致了一幅幅快速挥就的作品的迅速产生,不过,这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计算的。”我们所看到的梵高画作“富于情感表现”,但梵高在“表现”时处理都是诸如颜色平衡、画面平衡等实际的技术问题。他所追求的价值并非是出自主观、错觉,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从艺术传统、艺术实践中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价值目标,其实是客观的。
梵高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实际上在艺术传统中工作的,而不是单纯个人的活动。艺术价值的客观性从某种程度上正是通过艺术传统来保证的。这个艺术传统具体来说是技艺的传统。艺术这个概念在历史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不过无论是“艺术”还是“art”,都与技术的概念密切关联。在古代西方,无论是希腊语的techne还是拉丁文的ars都是泛指技艺与科学,再如中世纪的七艺,与我们今日的艺术有极大差别。而在西方近代,才区分了艺术与好的艺术(art与fine art)。而在中国古代,“艺”与“技”也相通,如孔子的“游于艺”之“艺术”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主要是指技能、技巧。如今的艺术概念虽然与古时已发生巨大的改变,却并没有完全断了联系。让如今我们所说的艺术能够称其为艺术的,不是某个艺术作品体现的哲学内涵、思想境界,也不是艺术作品的人气指数、拍卖价格或者票房收入,而正是通过艺术经典传承下来的技艺传统。我们说一幅画画得好,一出戏十分精彩,或许是被绘画中所体现深刻哲理吸引了,或者是被戏中主角的高尚情操感动了。但是一般我们不会为了哲理去寻求艺术,我们更不会把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当作艺术品本身。而吸引我们看画看戏的不应该是绘画、看戏这个活动本身的乐趣么?诸如哲理与道德是与艺术偶然联系着的,我们总要记住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画好不好戏好不好以及为什么,而不是别的。
进入一门艺术实践活动,就一定会接触到这门艺术实践的传统,这种传统就是那些先于我们加入艺术活动中的那些大师及他们的作品。正是传统的成就与权威才是我们所要面对和学习的。我们以为的所谓的创造、创新也同样依赖于传统。譬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标新立异的作品中,《草地上的午餐》就是根据马奈同名画作反复修改与调整,先后画了28幅油画和150余幅素描。值得一提的是,马奈这幅在他的时代被看作是革命性的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其实又可以推及对拉斐尔的大作《帕里斯的审判》的摹仿。我们可以对这种传统保持怀疑态度,甚至是以强烈的保留态度去接受。但是前提在于我们必须先接受,否则就无法进入这门艺术实践。就好像一个对音乐完全不感兴趣的人不会去了解音乐的传统,也不可能学好音乐。这种技艺传统就如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语言可以说是一套固定的惯例和法则,但是同时具有无限灵活性,能够在被不断地反馈和试错中被学会。艺术传统就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进化也来自于不断地反馈和试错。人类只有先接受传统,并通过逐渐的学习,才能获得艺术价值判断的能力。就像只有掌握了这种语言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什么不能和传统断裂?因为如果你想发明一种全新的语言,没人能够理解它。
显然,一场没有人看的戏,演员表现了再高超的水平也不过是场自导自演自赏的空戏。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如何过分强调其传统也会导致一种自闭。如果一门艺术只限于所谓业内人士的自我娱乐活动,只让内行人看门道,连外行人看热闹的权利都剥夺了,那么艺术也就自绝了。如上艺术价值的客观性出于对艺术技艺传统的传承,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影响艺术传统生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情境来看到艺术价值的客观性的另一面。当然,本文同時认为这种影响并不会使艺术实践活动中称之为艺术的内在价值的事物混同于其他的价值而反过来取消了艺术价值的独立性。
具体社会情境的影响之于艺术实践的影响就犹如具体生态的影响之于有机体。有机体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特定的社会情境为艺术家的创作设定了某种特定的期待。例如中世纪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宗教需要,再比如当下“求新的传统”,艺术家总被要求创新、创造,这当然也影响了艺术创作。不过这种创新也并非是艺术固有的一种需要,比如古埃及艺术就以极少变化,创作规则固定。 而且,不同社会中的不同艺术服务于不同目的,有其不同功能,从而给艺术制作带来不同的要求。譬如古埃及许多图像是为坟墓而作,它们只供死者的灵魂观看,而不是给其他任何人看的。图像所要展现的不是我们眼睛所直接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不一定就是他们缺乏那种画出我们“所见”的能力,或者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大不同于我们的世界,而是他们更要展现“所知”。再如我们现代的电影海报,广告海报等等,目的是要尽快地吸引注意力,所以必须要表现得简单而醒目。教堂的祭坛画则要求的则是给人带来一种信仰的神圣感以及教化功能。
但回过来说,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传统是由社会情境决定的。用麦金太尔的“实践(Practice)”的观念来解释,艺术作为一门一般实践活动,同样是一种融贯的、复杂的、被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试图获得那些既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种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利益(good)就得以实现,结果,人们获取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与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3]一方面它因为社会情境的机缘偶然附着着其他的利益,例如藝术家可能通过艺术创作来实现其宗教价值、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等等。而另一方面,艺术活动还存在某些内在价值,这些内在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种广泛的努力,就是在社会情境中其他方面的不断关联中才能凸显自身。而这些艺术价值都是客观而非主观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确定的、完整的思想,而是在种种活动以及与他人的沟通联系中,也是在与他人的区别中发现自身有着怎样的特征,而形成一个“自我”。艺术的“自我”就是这样一个技艺的传统,在诸多社会情境的联系与分离中,获得了一个艺术实践活动客观的内在的价值。
总的来说,艺术不单纯是艺术家个性的自我表现、情感表达,也并非是无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艺术价值有其客观性,这体现在由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与艺术杰作创立的艺术传统中。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都有赖于我们从艺术传统的把握。而另一方面,艺术传统又形成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艺术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它与社会条件其他价值的紧密联系,同时又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别于其他价值而凸显自身。
注释: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P444.
[2]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P118
[3]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P188.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中的主客观性和趣味问题.周小英译.新美术[J].1997年,第4期.
[2]E.H.Gombrich,Quentin Bell. Canons and Values in the Visual Arts: A Correspondence. Critical Inquiry [J].1976,Vol.29(3).
[3]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M].范景中编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4]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M].范景中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
[4]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
[5]陈嘉映.何為良好生活[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6]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