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对策分析

2016-05-30 14:12刘玉玲杨宁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对策分析高等教育

刘玉玲 杨宁

摘要:在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转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即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问责。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而制定合理的标准又面临着种种的困惑,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出发分析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06-01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过程,社会上出现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质疑,从根本上说是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底线”。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指出的:“不应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这就是近几十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1]。例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那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针对这一规定就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受教育者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基本内涵。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就要以政府下达的各种文件与通知为导向,抽丝剥茧出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共性与核心,发挥其在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我们在注重标准制定统一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多样性的存在。精英化时代的教育倾向于同一的培养目标,整齐划一的人才输出,更像是一代代的“模子”的雕刻,其劣根性与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不同的时代与主体有不同的诉求和理解,因此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更应该突出差异性与多层次性。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多维度的,这就要求教育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多领域、多行业的需求,质量标准也应该呈现多维度特征去各自衡量产品适应社会的程度。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办学主体存在着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学校应该有多种跨度、多种门类的专业设置,这些都客观要求质量标准的多角度与差异性。从个人层面而言,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个体需求的广泛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也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僵化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质量标准注定不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特征,则适应了当今社会既综合又分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层次高校的办学特色,给予了个体充分实现自我的空间。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人本化与社会化

高校的职能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多么的丰富与完善,但其本体功能依然是培养人才。人是社会能动的个体,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理应照顾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价值追求。高等教育质量必然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标准,尊重个体本身,反映高等教育的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其教育地位。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就提到,高等教育质量即对受教育者的改造程度,学生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程度越深,就意味着教育质量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本化标准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人本化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遵循其成长规律与成才的需要,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人本化特征,必然使教育带有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从而丢失教育的精神内核。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学生在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必然要照顾到国家社会的利益需求。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突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视野不再仅仅围绕校园展开,而是与社会的职业性产生了紧密联系。例如,学生作为学校最杰出的产品,最终检验产品的最佳方式归结于社会职业对其的认可程度。是否满足社会基于人才的职业性要求,是否能达到学以所用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就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将各个行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内化于可操作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缩小“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更应符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需要。我国在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过程中,要看到高等学校管理理念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差别,从自身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注重本国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我国在高等教育办学经验中的特色,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相协调,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的文化积淀、历史传统、学科优势、地域特色相匹配。例如,我们国家的孔子文化作为独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就应该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国在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社会背景、办学定位的差异,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特色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扭转的潮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不仅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已经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要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深层次认识,必须以国际化的视角、站在更高的平台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例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采用多元格局,主要体现为以内部质量控制为主,结合外部质量监控[3]。而我国目前还是以精英时代的学术标准为主,学术标准依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核心。通过两国的对比,不难发现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方面更具有其独特性。我国作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现代化国家,更应进行战略选择,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颁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少走弯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化的接轨,势必会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公信力与可靠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第11条.

[2]董泽芳,陈文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3]陈汉强.比较视野下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对策分析高等教育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