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文化论批判

2016-05-30 12:40:55杨若谷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文化

杨若谷

【摘要】:《文化论》是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一般理论方面的第一部著作,全书二十四章用级为精炼的语言阐释了作者对文化的整体观点,以及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书中第一章作者就指明了文化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化对人的区分要远大于血统,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源自于文化,所有冲突也同样源自于文化。并在之后他将文化划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物质方面的文化、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

【关键词】:《文化论》;文化;功能主义

正文: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眼中的文化:

对于文化是什么,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主张:“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灯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的,发生作而且是有效的,因此可以把“功能”作为人类学的主要概念,并把器物和风俗列為文化的两个基本方面。马林诺夫斯基用木仗来说明他的理论,他认为“相同形式的木杖,可以在同一文化中,用来撑船,用来助行,用来作简单的武器。但是在各项不同用处中,它却都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布局。”在对木杖不以不同方式使用的时候,体现的是不同的思想,得到的是不同的文化价值。他还说“从一木杖到一巨舰或飞艇,所有的意义者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他关连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我们也可以说,在马林诺夫斯基眼中,文化是一个整体的不断运转的为人类服务的机器,其中各个部分相互联动、相互谐调,每一部分都有自已的分工,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地位,不存在没有任何价值和作用的文化事项。

在这之后,马林诺夫斯基结合一些事例,阐明器物的文化同一性,不在它的形式,而在它的功能。由于文化中真正永久、普遍、独立的要素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即“社会制度”,因此分析器物的文化同一性,需要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说明其所处的地位,解释其具有的文化功能。在第九、第十章里面,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谈了功能学派上的“需要”理论上。他明确指出:“人类有机的城, 要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近力,强制了一切社区发生种种有组织的活动。”他认为一切人类社区的第一个主要的需要就是种族的延续,它并不是靠单纯的胜利冲动及生理作用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规则和相关物质文化活动的结果。第二个需要——文化需要是社区生存和文化延续必须满足的条件,这种集体需要也可转变为个人动机。之后就是他的理论在风俗、仪式活动、奇异字司、家庭生活及其物资设备四个方面里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到最后,第十五章是关于“文化迫力”的论述。其中“文化迫力”是一种集体的需要,是以牺牲私人兴趣及倾向为代价的,从而使个人阴从集体的共同目的和利益,也就是集体的“需要”。可以说“文化迫力”就是文化对个人的强制力,文中提到三种文化迫力:经济组织、法律组织、风俗教育。文化强制力就是文化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文化又是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同时,马林诺夫斯基断言,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这种文化论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问文化的起因,而只问文化是什么,它怎样发生作用,怎样变迁。因为只有认清了文化现实和文化历程的定律中,我们才能谈得上改造文化。

二、功能主义文化论的不足之处:

首先,他把文化定为人类的体外器官一样的东西,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种访延续的需要。这种目的论的假设,让文化成为了人的动物性的工具而已,文化看似有重不可比拟的功能,但它的地位却是被降低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仅仅是对动物性的服从,人的理性并没有被突出,人的尊言其实也因此被降低了。这样的思想或许只是启蒙运动以来对世界机械性的去看待的方式,医学家们把人看作是一个机器,这里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作是一个机器,这部机器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一样,文化体系中每一个部分必须要有它存在的目的或都说是意义,但这样的目的的解释更多是依靠学者们的解释,而不是实验科学一样的论证,对这些目的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而且文化具有功能的理论本身也只是公理一样的假定,并无法使其被证明。这样马林诺夫斯基虽然一直在说要建立经验的文化论,但它的理论却逃不出唯理论对公理的假设,他的理论一样是建立在不可证明的基础之上。

其次,功能主义很难解释文化变迁的问题。如果如功能主义说的那样,每一个文化都自成体系,文化中的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扮演着不同角色,相互之间联系而制约着,那么文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机器”,而不仅仅是说的那样。这样一部机器虽然靠各部分按步就班的工作可以高效运转,但它们每一部分都不可改变。一旦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就会运转失灵,或者更个文化体系就必须发生变革。也就是说,假如文化事项之间的关联只是服务于一个均衡的文化整体,那么文化事项的变化是否会打破这种平衡?或者是变化之后的文化事项对整体文化整体就没有了过去的功能?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我们就只能认为文化并不会从自身发生变化,目前我们看到的一切文化上的变革都会交给外部世界的原因来进行解释。

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虽然伟大,但还是具有一些问题,不过我们还是不能在社会科学中去寻求“真理”,毕竟在自然科学中我们也难以确定何为真理。但我们还是要明确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优点与缺陷,才可加强对文化的多方面理解。

参考文献:

[1]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谭志国.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3]严军.从《文化论》看功能学派[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文化
论著作权审判中的解释方式
中国版权(2023年2期)2023-04-29 13:19:57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翻译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29:50
谁远谁近?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