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陵娜 陈永强
摘要:“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分析目前“工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方法,提出“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构成、支撑环境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表明,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拓展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检索和团队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实效性,在“工程质量管理”课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协同式;任务导向;工程质量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66-03
“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课程偏重概念、方法与工具知识的讲解,实践环节较少,学科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单一,此外,传统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因此,如何实现“工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目标,促使学生会学、有兴趣学、学会用,是本课程所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练习法、实习法、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融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如交互式教学法[1]、合作式教学法[2]、主体参与式教学法[3]、启发式教学法[4]等等,增加了课堂教学中案例图片、影音等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得不够充分,甚至出现“课堂上唯一的声音来自教师”的现象。因此,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既使得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不茫然,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分析,通过系统分析、数据调查、经验比较,本文提出“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课程的应用,以期在课堂上能出现“第二种声音”。
一、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概念及支撑环境体系
(一)协同式任务导向概念
美国队协同教学研究较早,20世纪50年代中期,宾州州立大学通过实验利用个人的专业知识来探讨若干学科领域并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并通过闭路电视等教学媒体,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该实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协同教学奠定了基础。
“协同”寓意为“共同合作,协作”之义。“协同式任务导向”即是以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为任务,根据授课对象的数目分成若干组,要求分组与任务相对应,在小组课前进行认真讨论学习之后,在课堂中为其他学生及教师讲解其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的新型教学模式[5]。其核心思想是教师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对换,具体地,学生从课题选择、信息搜集、课堂讲解演示、讨论、答疑等方面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师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内容进行补充、评价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角色模式。面对当代大学生智商较高,知识面较广,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网络技术知识较丰富,表现欲较强等特点,采用“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既能解放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角戏”的角色,同时又能探索学生独创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协同式任务导向构成及支撑环境体系
1.协作式团队。教学培养的是一批既有专业知识素养,又有动手技能;既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又能在团队中起到协作作用的具有合作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正适应这种人才需求。团队任务分工,学生完成个人目标的同时还要寻求共同合作,以实现团队目标。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学生个体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在团队中所起到的协作能力。协同式任务导向就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因此,前提是组建具有协作式的团队。该团队规模主要取决于班级总人数和课程的课时数等因素。团队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团队的协作。人员过多,则容易造成机会主义行为,过少则导致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团队人数的组建应综合考虑班级总人数、课时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课程性质等因素。
2.任务分解与分配。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往往使学习过程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任务导向则会使学习过程倾向于专业岗位中所涉及的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6]。任务导向式的模式需要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分配,每个团队均需要安排交错的教学任务,以避免团队间任务的独立性所造成的每个团队只掌握各自团队所分配任务的知识。因此,为避免某一个团队出现短板,可激励学生通过查阅与任务相关的论文、资料,并由团队共同完成。在课堂上,可通过汇报、演讲或者非正式交流的方式来与其他小组分享该子任务,这种分享过程实质上也是其他小组进行自我修正和改进的过程。
3.“协同式任务导向”支撑环境体系。“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新模式支撑环境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学体系,二是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教学支撑体系。其中,教学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的目的、方案和实施路线,以此保障教学实践活动从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环境下,教学应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特征与架构”的建设思路,加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轮驱动”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理论知识扎实,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质。教学课程体系应由教学主体来完成,包括教研室、实践课程教学小组、学科小组等部门共同主导。教学支撑环境体系则是作为“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下辅助教学实践展开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市场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师资队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
1)市场环境: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大量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以建筑业为例,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7.67亿万元,比2013年增长10.9%,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为3.53亿万元,比2013年增长6.6%。从2006~2014年的建筑业总产值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完成,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人才,要加强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专家的协作[7]。
2)信息技术环境:一方面,信息技术支撑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之成为团队中互助协作的一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平台有利于教师实现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对组织课堂和课后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信息工具对学生的培养起到核心作用,它们既是支持学生个人反馈的工具,又是对学生的反馈性学习进行持续评价的手段。借助信息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们来自觉获得教学课程所需资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师资队伍环境: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越来越多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且对原有高校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进新观念提供了平台。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并且以年轻一代的博士、硕士毕业生青年为教育教学培养注入新生命。这些年轻教师具有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与学生能更好地实现互动,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
4)技术创新环境:建筑市场环境下的增长方式往往依赖人力和资本的投入,以江苏省为例,1990~2006年江苏省建筑业经济增长率为15.89%,其中资本和劳动投入贡献率为75.03%,技术进步贡献率占了24.97%[8]。随着国家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建筑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通过发挥科研院所,实施企业规模化生产,并向市场推广,从而实现研、学、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二、“工程质量管理”课程目标与协同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工具对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所面临的质量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的调查方法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通病。同时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建立和运行ISO9000标准,能够独立编写质量计划、质量手册、HSE手册和程序文件。
“工程质量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而案例教学如果没有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下或学生没有了解案例发生的前因后果的背景下,往往难以实现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长此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能只有案例本身,而理论知识却无法有效得以应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到“工程质量管理”课程中,在协同教学思想引导下,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协作,更加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能有效加以应用。
三、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应用
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以“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为载体,结合科研参与、工程实践,构建了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工程质量管理”课程,在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推行团队任务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团队划分:根据班级人数、教学课时数、学生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及专业水平,让学生自动寻找合作伙伴,每个团队分配一个具体的课程任务,团队间主要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2)任务导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大纲要求提出具体任务,每个团队进行内部讨论,并根据该任务提出各自具体的方案、实施步骤和预计的成果,然后由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3)计划实施:任务方案确定后,每个团队根据自身方案要求进行任务分解,做到团队内部人员具体分工,分工明确,人人有责;(4)宏观调控:在子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个团队学生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而教师在该环节中一般只进行宏观指导,针对每个团队具体问题和重点、难点提出合理化建议;(5)团队间交流与讨论:在课堂上,每一次课由一个团队的演讲者汇报该团队一周以来的成果,并由其他团队给予打分和提出问题,由该演讲团队所有参与成员回答,针对部分问题,教师可以加以深入分析。在学生和教师整体评价以后,各团队把各自任务实施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都列出来,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
以“工程质量管理”课程为例,结合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要求,引入“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应用过程。本课程总学时32,上课16周,除去第一章绪论后共有10章,以班级人数75人为例,针对10章内容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6~8个人。例如,针对“工程质量前期策划的质量管理”这一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即通过教师介绍概念,分析一两个案例,剖析案例中的典型的质量工作要点和环节,最终提出一般情形下的工程质量前期策划的质量管理内容。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会使得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对概念没有一定的重视,认为概念性的知识点比较空虚,难以掌握。因此,将该章内容在上一次课的课堂中布置为学生的任务,在课后通过对大纲知识点的要求寻找资料,通过资料搜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知识查新,在针对每一个章节的概念能预先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环节都是由学生预先完成。这种比传统预习更加针对性和创造性,学生针对每一章内容作为一个课题,运用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能力寻找相关的数据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解决专业问题时,他们能通过教材的一般概念,并从教材中脱离开来,通过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与效率。
在课堂上,该组成员派代表上台演讲或汇报小组一周的资料收集、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结果,以多媒体形式向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并由其他小组针对该次任务的内容提出问题,由该小组成员讨论后发言并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和所采取的方法。
四、结束语
“协同式任务导向”在“工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应用,学生通过自由分组、自主选择课题,利用课后时间团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课堂上分享课题成果。实践表明,“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将讲授的理论知识由学生以数据、信息搜集的形式加以强化,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反馈。
参考文献:
[1]裴春秀,杨春英.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5):137-139.
[2]郭阳.论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高等理科教育,2009,94(6):112-114.
[3]贾亚东.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0,(11):114-116.
[4]赵乐华,任毅.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40-142.
[5]张俊文,李玉琳.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及学生角色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3):32-34.
[6]张俊文,李玉琳,董长吉,代少军.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及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3,(4):22-28.
[7]邓春,张先琪,李灿.“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44-49.
[8]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EB/OL].
http://www.jscin.gov.cn/web/showinfo/showinfo.aspx?infoid=107b3ef4-c519-4a18-b58b-0382d99fed98&categoryNu
m=008001&site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