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莉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应面向社会的大背景,为国家输送专门性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系列,跨文化交际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针对性地培养国际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以浙江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小背景,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外语能力领先、富有优势跨文化的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目标,通过解读浙江省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研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现状,探讨跨文化课程群建设与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为今后此类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跨文化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2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to meet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needs. That's the reason why Business English major was established. As the cor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series contributes to cultivating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with global vision and expertise.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China's open-up policy and Zhejiang's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train talents with fluent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global vision. In the study, th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raining program from a univers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introduced and related survey i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gress of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series and the aims of cultivating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with global vision.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urse ser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siness English;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跨文化交際学源自美国,是一门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心里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性学科。虽然国内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由于课程覆盖面广,跨学科宽、综合性强、实践性大,辅之以相对较短的发展时间,该课程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相应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更为突出的矛盾是基于国外理论的国内跨文化课程建设和已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特有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该课程在实现高校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跨文化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跨文化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能满足我国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的根源之一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覆盖面广,跨学科宽、综合性强、实践性大——与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之间的张力。因此,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跨文化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相关跨文化课程成绩的追踪测量,旨在量化考核高等院校跨文化课程群建设与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匹配问题。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语言交际能力、语用交际能力和行为能力(赵爱国和姜雅明,2003),由知识、技能和动机三方面构成(Samovar和Porter, 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培养(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基于前人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归纳,本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辨识能力。本研究结合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规划,通过采集学生相关课程成绩数据,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现有跨文化课程群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相关课程成绩间的关系分布;(2)未来跨文化课程群的规划策略。
1.2 受试对象和施测过程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是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2012级所有参加过相关调研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
根据该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分制2012级的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从事跨文化管理与国际仲裁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因此,根据本培养方案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国别商务环境研究”、“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以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结合上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大分类,将现有的课程分为对应的两大组,即A组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三门课程;B组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包括“跨文化管理”、“国别商务环境研究”、“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三门课程。
本研究追踪采集受试对象所参加的“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管理”,以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四门课程成绩。为尽可能降低主观给分造成结果差异偏差太大的因素,所选课程成绩均来自同一任课教师,该教师长期从事跨文化课程教学。
1.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A组成绩统计包含“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有效统计人数分别均为49人。B组成绩统计包含“跨文化管理”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有效统计人数分别为20人和79人。
从横向内部对比来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A组课程,总体成绩比较令人满意。9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群分别占到了20%和35%,最低分均在80分以上,总体成绩分布均匀。与此同时,旨在培养学生文化辨识能力的B组课程,成绩分布表现一般。90分以上高分段人群比例较少,分别为0和10%,而80分以下的低分人群分别占到20%和35%。通过对受试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的进一步追踪访谈获悉,A组课程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项目、情景模拟等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实践后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高;B组课程多采用专题讲座、分模块讨论、案例分析的方法,但由于涉及到更深层次抽象文化方面的因素,较难实现情景再现,所以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没有A组课程的高。
从纵向AB組对比来看,A组课程成绩明显优于B组课程成绩。A组成绩均在80分以上,其中,9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占的比例较高;B组成绩最低分在75~80分之间,并且低分人数所占比例较高。根据对受试学生及相应任课教师的后续访谈,出现此种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基础语言听说读写的前期课程培训为语言交际类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言交际训练也易于课堂操作,使得该类课程在短期内易于取得好成绩;而关于文化渗透类目标的课程培训,由于缺乏相应的真实背景和环境,加上中美文化从思维根源上的差异,即使有相应课程,短期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2 结语
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设合理、有效的跨文化课程群。本研究通过对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跨文化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分析人才培养和跨文化课程群间的效度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在其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对稳定性上要进一步提升。时效性指的是要顺应社会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性指的是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把握该课程的宏观框架。
其次,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在其教学方法上应提倡实用性、互动性和灵活性。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和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阎啸,2010)。
最后,作为课程群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相关教师应该从实践层面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and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5th Ed.)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阎啸.中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现状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