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琰
【摘要】: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论作品,这些绘画理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山水画造型的发展方向。中国山水画是写实的,同时也是写意的。这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人无尽的智慧,是中国儒释道思想在绘画当中的生发。本论文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对古代山水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当代绘画产生的作用。通过中国画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不断的从古今中外各种因素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在新的科学技术与西方美学观念冲击下,中国画的造型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前进上升的,他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精华,具有最独特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造型;意境;笔墨;线条
一、造型艺术的基本内涵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machen)。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造型即创造形体 ,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 和手段上的把握。中国20世纪以后才广泛使用它并将书法、篆刻纳入其外延。中国绘画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绘画理论作品。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画理、画论、画法等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绘画理论作品提出“简”的绘画造型思想。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性: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因此人们的视觉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觉。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和拘留在平面空间中创造着或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的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历史和审美蕴涵。
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的空间性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适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的。所以,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而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只能是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凝固,是它(或他)在瞬间构形象展现。莱辛在《拉奥孔》中曾谈到:"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造型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瞬间性,说明它只是一种空间艺术而非时间艺术。正因为此,造型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学会观察时间生活与事物过程,学会在事物过程的动与静的交叉点上捕捉瞬间形象。姿势表情尽管可以暗示某一显出特征的动作,却只应表现出那个动作的开始或准备,或者说,一种意图,否则就是表现出动作停顿回到静止状态。一种蕴藏着整个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在内的精神处在静止和独立自主的状态,对于雕刻的形象是最理想的。
从再现到表现:造型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长于再现而力求表现。从传统角度看,造型艺术是长于再现而拙于表现的。莱辛曾说过,绘画所处理的"是一个眼见的静态,其中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而展开的。绘画由于所用造型艺术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这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种动作。"无庸置疑,造型艺术在再现事物的形象方面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三、中国画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画的造型艺术经历了一个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以及最后到“似与不似”这样一个有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往往追求一种精神美、意象美以及在现与表现的融合。
早在原始社会,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就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初具情节性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的能力上,彩陶的各种纹饰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物象进行总结与概括,初步掌握了形象的特征并且有了流畅粗放的线条变化,可以说此时的中国画造型艺术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造型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工艺上,青铜器上那种富有变化的纹饰表明当时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高超概括能力。秦汉时期的造型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秦汉造型注重“传神写照”,笔墨线条飞转流动,呈现出磅礴的张力和气势。魏晋时期受道家思想与玄学思想及文化大融合的影响,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画家,最著名的就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提出了传神论和以形写神的理论,认为绘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在人物画方面,出现了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西域风格。以阎立本为例,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如盘曲的铁丝,人物造型稚拙传神、形神兼备,每根线条都充满韵律美。五代宋元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意境在画面上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完美体现。他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完美的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宫廷绘画复兴,绘画商品化兴起,西洋绘画传入,各画派蜂起,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以摹古为主的四王和以描绘自然为主的四僧。
四、中国山水画的造型基础
中国画讲求以形媚道,托物明志。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画家个性、情感和向善向美的内心世界的流露,这种流露与大众声息相通,从而有了最广泛的基础和最强大的生命力。山川的四季变化触动画家心弦,同时引起画家无限哲思。因此外师造化是中国画画家最基本的艺术源泉,也是中国山水画家造型的参考依据。
中国山水画不是为了再现自然的美、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充满精神象征、哲学象征的艺术。南齐谢赫六法论提到的“气韵生动”,气和韵就是山水画的精髓所在,这是抽查想的只有通过画家的意象造型才能够得以体现。意象造型可以使山水画家不受客观物象的局限和约束,可以较轻松自由的造型和处理构图,同时也可以结合画家的内在修养尽力的表达自然意境的境界。
五、中国画造型的主客观性
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这里得到是古人哲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概念,是原理真理之意,是指天地万物总的法则、总的规律。宗炳所提出的道实质上是对中国山水画造型观念的要求,是对山水形制的思考,有道一定会产生形有形不一定会通道,所以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境界是但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当然这也使中国山水画造型的难点所在,同时也是山水画的魅力所在。五代荆浩隐居太行山,经常深入山林观察体验,沉醉在自然山川写生中遂有《匡庐图》。宋代范宽常年生活在终南山间,时常危坐終日,放眼环顾山间美静以求山间奇趣。他笔法雄厚老硬,著有巨作《溪山行旅圖》。这也是画家外师造化而又中得心源的结果。黄公望经常居住在富春江便经常饱览富春江的景色,袖携纸笔,遇到欣赏的景物就驻足描绘。观看他们的绘画作品会发现他们的画总是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客观观察,在经过自己的主管取舍才得以绘制流芳百世的历史名作。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和他们画面中一模一样的景色,他们所描绘的是胸中丘壑。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2]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英)柯律格.中国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美)希文巴内特.艺术写作简明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
[6]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