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

2016-05-30 10:48于梦飞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于梦飞

摘 要: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人口结构变化,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已不明显,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刻。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动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企分离的脚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实现从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扩张有效消费需求,升级供给,让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01-02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

中国飞速发展三年,取得巨大成就,但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欧洲等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往靠发展虚拟经济、金融业和服务业,但在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最近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这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竞争压力。中国若不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被淘汰。

(一)GDP增速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创世界奇迹,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尽管4万亿的刺激使中国经济回暖,2010年GDP增速上升,但之后GDP增速一直在下降,在2015年首次破7%,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速为6.7%。中国告别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

(二)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中国也凭借中国制造逐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但是人口结构的改变,预示着中国经济态势不能够持续下去。

中国在1995—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持续增加,老年抚养比例升高,2014年达到13.7%,少儿抚养比例有下降趋势。通常,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就说明该国家进入老龄化阶段。在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和年末总人口之比是10.06%,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4年16~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绝对数量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增量也在收窄,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1 070万人,明显低于2013年的1 138万人和2012年的1 188万人。尽管在2015年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也不会立竿见影。

人口结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导致“人口红利”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在国际环境的冲击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依靠经济转型解决劳动力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条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不明显

三十年的中国奇迹也存在致命的弱点。一方面,中国出口是由外国公司主导,中国公司严重依赖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制造设备等;另一方面,中国公司所采取的能够有效吸引进口技术并在当地经济中实现扩散的策略较少。中国奇迹的根源在于,中国遵循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中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加快技术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正是由于后发国家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而缺乏改革的动力,丧失经济长期发展的机会,后发优势不可避免地演化为后发劣势。

二、应对经济转型的措施

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要素价格上升和比较优势的变化逼迫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动力的驱动和新战略的引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既重要又迫切。

(一)供给与需求双侧发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由原有的单纯的需求侧管理所引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宏观调控要通过需求侧管理稳定增长和预期,长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而持续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的亮点,也是在重点。它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短期和长期共同改革,需求和供给一起发力,稳经济增长,促长期发展,释制度红利,建新型国家,让中国从超常规增长向正常增长收敛。

(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是要素驱动的,是以知识利用为主导的生产型创业活动的涌现及组织和制度变革的结果。在资源匮乏,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减少,技术差距减小的情况下,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在应该紧抓转型机遇,立足国内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生产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从知识利用向知识创造的经济转型,实现以知识创造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三)政府转变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可提高行政体系运营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作用,塑造新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从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方面,政府简政放权,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让市场自由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公共服务为宗旨,承担政府责任。再者,政府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兴领域,可以将线下服务转变为线上运行,减少人力资本,提高服务效率。

(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具有三个核心性质:社会性、政策性和战略先导性。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三个核心性质,明确定位,加快政企分离,加强资本流动,更好地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实现经济二次转型平稳过渡。

国有企业改革并非简单的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一些领域必须由国家和政府管控,如军工、国防等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具有公共品性质、盈利性低的企业和一些新兴、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企业。可以实行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相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措施,从而激发国企创新动力,提高运营效率。

(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作用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中部和西部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低;刺激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下,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改变了中国偏重于沿海对外贸易发展路径,实现沿海、内陆并重发展双向渠道,形成了对外开放新途径;改变了区域间不均衡的发展格局。它还能刺激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发挥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创造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联盟,加速中国经济二次转型的步伐。

三、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量劳动人员面临失业,如何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促进其再就业成为一大难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将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控制失业人员增加的速度,以合理的进程去产能,防止大规模失业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实施“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由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去产能企业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社会保险补助,使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再者,要将失业人员再就业纳入政策范围,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给予创业补助,促进其自发再就业。

四、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教育。创新源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是通过教育获得。在经济二次转型过程中,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没有知识的积累,凭空猜想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重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2014年之前,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2014年,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跃居第一,在2015年GDP的拉动有一半是靠第三产业。服务业市场开放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第三产业的蓬勃崛起会引导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平.“十三五”中国经济二次转型——2016年中国经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6,(1):5-11.

[2] 石华军,楚尔鸣.中国经济增长:需求与供给双侧发力[J].财经科学,2016,(2):42-49.

[3] 郝磊,张朝.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09-113.

[4] 任泽平.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现状、应对、风险与投资机会[J].发展研究,2016,(3):8-13.

[5] 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6] 刘刚.经济增长的新来源与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7-106.

[7] 干春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2):1-10.

[8] 汪红驹,汪川.国际经济周期错配、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J].财贸经济,2016,(2):5-19.

[9] 郑志来.“一带一路”战略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因、路径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6,(5):7-11.

[10] 周辛.第二次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J].财会研究,2016,(2):77-80.

[11] 熊光清.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6.

[12] 汤向俊,马光辉.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J].经济问题探索,2016,(4):1-7.[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