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临床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

2016-05-30 08:34杨丽华马春李淑玲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师承医德专业学位

杨丽华 马春 李淑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12-02

自1998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会试行办法》颁发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开设了该专业。这一创新举措,不单单推动了传统临床医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使得传统的、单一的医学科学学会得到丰富。我国高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长达十余年,对于高质量医学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日趋规范。但随着近年来高校对于中医临床专业扩招,对该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这种新的环境下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高校本身在人才培养体制上进行改革,探索出新的中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渠道[1]。

一、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现阶段,我国关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以及教学目标为:具备并掌握各项检查以及治疗技术手段,对本学科以及相关二级学科内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独立处理能力。但是,本科学生们为了准备考研,放松了毕业的临床实习;当然,还存在部门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这就会受到相关法规以及管理制度方面的制约,无法运用医师的身份去开展临床工作。这种现象,研究生无法更多的去接触患者,临床技能想要提升还需要另辟蹊径。

在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培养手段上来说,多数是倾向于灌输西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开展相应的训练,中医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方法应用状况不理想,其与西医学习知识的相比较而言仅仅占据少部分,已经严重偏离学科本身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

显然高校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人才专业化培养受到阻碍,究其成因可以将其归类为高校教师选拔、考核机制以及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相关科室轮转时,部分轮转科室没有安排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轮转的培养质量。

二、师承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张元素创立了易水学派,形成了脏腑辨证的理论体系;他的弟子在继承基础上逐步进行深入研究,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罗天益,继承其师遗旨,在脾胃学说基础上对三焦辨证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可见,师承授受,培养了名医,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在中医事业和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几千年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由于近代教育的普及,高校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徑,也的的确确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教育模式日益凸显其限制[2]。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以严密的逻辑推导为主,而中医侧重于辩证的思维逻辑方法。在中医药院校中,适当运用师承教育的方式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树立学生们的中医信仰[3]。

三、如何师承

(一)多参名师

导师的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参名师,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身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又可以实现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创新点。总体来讲,名师的选择必须根据协同原则,以质量提高为目标。注意基础名师和临床名师的结合,此模式可以促进临床与基础的结合,实现资源的接轨、共享,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注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导师结合,使知识更新、研究创新;注意年长导师和年轻导师的结合,年长导师资历深,知识面、思维方式往往成熟,年轻的导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可以互相补充和进步,从而培养出思维活跃,敢于为先的中医人才,可以为研究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可持续合作培养的空间和平台。

(二)医德医术并重

培养具有高水平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医德与医术在医学教育中应当是并重的。

中医是一门有着自身的知识、规律和特征的传统科学,中医的望、闻、问、切,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医者个人的专业技艺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学术造诣。因此,对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学习传承就要通过长期跟师学习,耳濡目染,潜心观察,才能真正心领神会,有所感悟。医本仁术,德乃医本,在现实中,高尚的医德可以将医生精湛的医术升华,高尚的医德也需要高超的医术来体现,二者缺一不可,医术与医德应该并重[4]。

在跟随名师学习医学知识及诊治技术的同时,对医德的学习也应进行高度重视。医德医风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通过医疗实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同时伴随着不断的医疗实践,其内涵也得到了深入发展,因此,跟随名师学习医德,不只停留在一般的知识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是能从临床实践,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热点问题,对医德进行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德之深者,必以术造其德;术之精者,必以德固其术”。

因此,一个好医生必备的基础性条件为医学品德以及专业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之所以现代医学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其根本则是外在条件对于医生德育教育的能力不足,医生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缺乏良好的认知与准确的定位。让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散发出新的闪光点,互相促进的同时还要互相作用。

(三)注意勤思考,多总结

要想学好中医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注意勤思考,多总结。在跟名师的学习中摸索规律、得出经验,用于指导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与工作。要想学好老师的经验,要善于思考与总结,体会临床用药的微妙变化,而后再运用于临床。如果能取得疗效,这样老师的经验也就成了自己经验了。

有的同学虽然方剂背得好,但是一到临床实践中就不会运用,这是很不可取的。学习中医不能一味地“读死书”,要懂得将知识融会贯通。跟名师学习的过程中,不光是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和用药规律,还要定期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老师经验方的玄妙之处。要了解老师的成长历程,查阅老师论文、讲稿,详读老师著作等,同时要善于总结与写读书笔记,如此必有利于加深对老师学术思想与经验的认识[5]。

通过思考与总结,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方式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的效率。

四、导师团队的优化

医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为完善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团队只有把研究生们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

导师团队应由一名主导师与几名团队成员组成,在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定期考核中,主导师起主导作用,其他团队成员起协同作用。在组建导师团队时,不仅要完善导师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还要完善导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在团队的成员中,不但要配备本学科专业的教师,而且还要配备适当的相近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既要有正高职称人员,也要有部分副高职称人员参与[6]。导师团队应每周安排一次理论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每个月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从而加强学生们对相关专业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

五、结果与展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临床医师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有着深刻的认识,经历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中医药这门医技。師承教育模式是我国培养中医人才的最早模式,中医药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之所以长久不衰,与名师传承密不可分。正是有名师传承,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虽然在现代的中医临床专业无法应用,但其所能够展现出的补充作用不可忽视,挖掘中医传统特色,为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实践途径。如果师承教育可以更好的与现代高效达成一致,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院校的教育能力还是师承教育科研能力都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本课题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临床实践方法相结合,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以继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继承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模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努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造就一批新一代名中医。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冯淬灵,于秀辰,王宗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3)57-60.

[2]张瑞,郑玉玲,詹向红等.张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12):1076-1078.

[3]李岩.合理引入师承教育完善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J].学园,2013(5):77-78.

[4]蔡定彬.医德与医术的辩证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5-386.

[5]赵进喜,肖永华,王暴魁等.重视传承、多参名师、着眼创新、服务临床[J].环球中医药,2015:8(1):83-84.

[6]莫坷,赵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3-136.

猜你喜欢
师承医德专业学位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师承与独创之美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