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谷亚新 赵苏 王丽华
摘 要:本文结合自制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多媒体在普通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普通化学;多媒体;教学
普通化学是工科院校的一门基础课,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课程涉及较多复杂的数学公式,内容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近年来,课程教学内容也在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增加,在教学时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普通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教学产生的优良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正确使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媒体课件的编排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按照学生主观思维的发展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切实把握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微观的、抽象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部分内容,利用多媒体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进行演示教学,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多媒体中文字、动画等内容的播放显示,应考虑学生的自身感受,播放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应以学生可接受性为标准。
(三)增加课程内容信息量
为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技术应用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课程教材《普通化学》为蓝本,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脚本,并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普通化学教学辅助课件。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及较复杂的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应用Chem3D、Chemdraw2等软件绘制了图像、制作了动画,构造分子立体图形,并利用高斯98程序就及可靠的量子化学方法计算方法来优化分子的几何普通,结合软件的放大及旋转功能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子的立体普通、对称性及复杂的微观电子普通信息。课件制作时,特别注意了文字简洁,画面清晰,色彩搭配协调;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运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以便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普通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普通化学课程中涉及较多的公式推导,逻辑推理较多。以往采用一般的幻灯片或胶片投影,学生埋头于抄写笔记而忽视听讲,因而学习效果不好。在多媒体课件中,注意对公式推导中的每一步式子,用公式编辑器编辑成对象,按照教师讲课的逻辑思路的先后顺序设置动画。讲课时,随教师的讲解放映相应的式子,这样可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对所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
普通化学中有些知识点抽象难懂且容易混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觉及听觉刺激,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有效的避免了相似概念及知识点的混淆。生动和直观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的记忆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判断能力,消除学生对相似概念和规律的混淆现象。在普通化学课件中,利用Chemdraw等专业绘图软件,绘制标准的立体图形,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利用休克尔分子轨道法绘制丁二烯分子图的练习中,60%以上的同学可以独立地、准确地写出处理的步骤,以往使用传统的单一板书教学的方式,能独立解决该题的同学不到20%。由此可见,多媒体用于普通化学教学,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三)增强空间想象力
普通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利用空间立体图形与动画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空间想象力的困难。例如,在学习晶体普通、原子及分子轨道等内容时,利用Chemdraw等绘图软件绘制微观结构的三维动画模型,可任意旋转,将分子转到容易观察和判断的角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助于开展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节省了很多课上时间,在完成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前提下,借助多媒体的形、声、色及动画演示功能,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如:环境污染治理、材料设计与开发等热门话题,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三、结语
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困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以及训练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之峰.改革考试形式,培养新世纪人才[J].教书育人,2001(7).
[2]李若勇,李桂英.3DStudioMAX 3.0学习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