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函
摘要:非经常性损益是一种非经常或非正常的交易或事项,相较于经常性损益,它的持续性很弱。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等特点,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正是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具有这些特性,我国目前对此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少也不是十分规范,因此,加强对此内容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企业经营
一、非经常性损益分类
(一)偶发的经营性损益
偶发性的损益和日常经营活动企业的损益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如果偶发性损益和企业经营性的损益相互对比,重复发生或者是不可预计发生的的概率却很小。它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性资产在交易的同时所产生的经营性损益;在委托他人在投资或者是管理自己资产的同时所产生的部分经营性损益;公司在债务重组产生的经营性损益;企业在重组所消耗的资金;受托所取得的托管资金收入。现在的偶发性损益,其实就是企业正常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分析偶发性损益,就一定要交易与事项的自身重要性水平相结合,并且一定要具体的判断并且要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在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时候要适当把一些项目从当期的经营成果中分离出来。
(二)较高频率的非经营性损益
这样的损益有一定频率的重复发生,在未来的发生可以预期,但是和企业正常的日常经营业务没有明显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在非流动性资产处置过程中在业务中所产生的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预计还有冲销的损益也包括在其中的损益里;此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损益;根据现在的法律,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具体影响很大。这种项目在对外界公布的的时候被称为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经营和非经营的界定本身就难以完全排除主观上的随意性,只有不局限在会计活动的经营范围内,才有可能更加完善的处理来自会计活动的利得与损失。
(三)偶发的非经营性损益
此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高度异常”,不但不包括在企业正常的日常经营范围内,并且在未来能否重复发生也是不可以预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在职权范围内的审查,或者是没有取得上级批准就审批的,亦或者是偶然的税收返还和适当的减免;当期损益中和公司正常的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政府补助部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二、非经常性损益存在的特征
(一)特殊性
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正常的日常经营活动范围,企业在一般情况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共同点是都认为此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再生性。在这种前提下,收益的数字可以在不同年份中互相比较,能够具体的反映当期的业绩,有明显的预测价值。据此可以推断出,非经常性损益的特殊性主要是在交易和事项中了解,企业公司为了达成经营目标就会把从事可以把日常经营活动损益互相区分开来。然而正常与非正常、经营与非经营等区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对非经常性损益特殊性的判断很难把主观意识上的随意性完全的排除掉。
(二)偶发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规定把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一种偶发性较高的损益进行披露。如果一个事项一年会发生一次的话,可以被归纳为非偶发性;如果一个事项过去没有发生过或者是发生次数很少并且在未来也是不可预见,就可以被归纳成是偶发性;然而也会存在一些事项虽然很少发生但是其发生是可以预见的,这就很难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除此之外,规定的收入和费用项目的“偶发”或者是“非偶发”程度很有可能会因为公司和项目类型的不一致而相差甚远。在相关的年度范围内并没有出现这种重复发生的现象并不代表此项目就是“偶发”的,目前还没有任何法律严格规定过交易的事项必须要平均的分布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也会存在着某些虽然发生频率不高但是可以预见的事项,如固定资产的置换,它很少发生但它的发生及其影响确实可以预见的。正因为如此,在判断偶发性的事宜上,一定要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一)非经常性损益比重增加,影响正常资本结构
非经常性损益既能够调整企业产业机构,剥离企业不良资产,更能够起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规范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让投资者更透彻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过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公司间大量出现关联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会计处理,使企业利润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比重大幅上升,而且其比重有赶超经常性损益的趋势。非经常性损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虚增、虚减利润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企业对经营的处理办法就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避免利润下降,常见方法就是处置固定资产、政府供给、其他营业的支出等。在亏损的会计年度内,企业会以预计负债或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手段调减利润,为以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埋下伏笔;当企业盈利的时候,则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平滑利润;而部分扭亏、利润下降的企业为了弥补当时的亏损,则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虚增利润。
(三)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不合理
如果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故意调增企业当前的利润就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就是针对刚上市的新兴企业,上市的初期,企业为了可以尽快达到发行新股的目的,就可能会想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增加企业现有利润,以达到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如此一来不仅使我国对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利润指标随之降低,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本结构往更加优质的企业的靠近,这对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二就是如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盈余的数据当中,就很有可能会降低现有的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会让信息的使用者和决策人很难给企业的日常经营业绩一个正确客观的判断,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理解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影响,就很容易高估股价,股票价格则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盈利能力。
四、改进建议
(一)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目前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方法采用以列举法为主,判断概念比较模糊,不可能将所有的非常经济事项一一不漏地纳入其中,所以其弊端不可忽视。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学习国际经验,以原则为主、与列举相结合的确认方式来处理非经常性损益,这不但要求会计人员的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求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我国一贯使用的列举法,在实务中很可能没有将非经常性损益从企业的净利润中剔除出来。虽然曾完善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列举项目,将“应包括”替换为“通常包括”,使表述更加严密、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但是在执行中依然存在缺陷。例如:可以强制要求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中列出所有相关项目,然后按照金额一一填列补充说明;此外,为了便于比较,还应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中列出在最近会计年度中各项目的发生额;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绝对值达到50%以上的,必须详细说明披露项目的来源和性质。
(二)规范披露非经常性损益
由于对法规理解的不一致,有些企业按照非经常性损益的组成部分进行计算所得税的影响数,然而有些企业按照非经常性损益的总额来计算,有些企业还没有披露所得税的影响数,还有部分的企业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来对大额度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只是把它们笼统记录,投资者很难直接从中获取有帮助的决策信息。对于这方面问题的披露,可以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让它进一步的规范。传统的非经常性损益发布渠道主要是招股说明书、报表附注、年度报告等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渠道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常常缺乏便捷性和及时性。我国应该效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积极采用“独立报告”方式,详细、明确、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其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独立报告”应该以列示技术和货币性指标信息的主要内容。例如,可以单独编制表格来披露与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事项等信息,使披露出来的非经常性损益更为丰富,使披露方式更为完善。
(三)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为了确保企业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可靠性,我国应该实施更为有力的监管,尤其是除去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审计监管。我国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第三方审计监管主要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然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并没有审查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十分重视,所以为了提高企业披露内容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财务之外的评估并发布声明。注册会计师发布的相关的鉴证声明,可以使非经常性损益的不同使用者更明确的了解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从而做出有效决策,其中应包括:1. 审阅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恰当性,对企业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企业使其及时改进。2. 监督并审查公司是否有效协调独立审计的审计活动,提高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透明度。3. 审查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完整度,对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全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要求。4. 定期审核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内容是否属实,确保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真实性,使其更为可靠。
相信随着第三方审计监管的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的可靠性会逐步提高,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行健,郑珺.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9(11).
[2]许文静.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