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君 李国元
摘要:地方高校培养农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定位的需要。湖北工程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即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评价、建设“双能力型”教师队伍、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模式。通过抓住教学工作的四个关键点,构建三个保障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不断进步,为同类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37-03
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高校办学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内在要求。湖北工程学院农科类专业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围绕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重点抓好教学工作的四个关键点,构建三大支撑体系,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有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这样的人才既具有较宽的知识基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将理论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其从事领域的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1.基于社会的需要。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四化同步”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人才。据调查,涉农企业、涉农社会组织与推广单位需要大量本专科人才,如涉农企业、涉农社会组织需要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人才,农业推广单位需要技术型人才,而且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越来越需要精通农业知识、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社会事务等知识的人才,且产生了不少新兴职业。以湖北省为例,新兴职业岗位需求包括农产品经纪(经理)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产品质量与药品安全检验员、农村沼气能源技术服务员、新农村建设规划师、产业化经营职业经理人、农业网络工程师、高分子生物监测人员等9个职业[2]。由此可见,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
2.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需求主要有接受大学训练、高质量就业、考研、自助创业等方面,其中高质量就业需求较多,如许多学生青睐园林、园艺专业,据调查,某高校园林和园艺两个农学类专业出现在该校专业报考人数前十名中,园艺报考人数排名理工类第24位[3]。在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中,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对今后职业发展占比较低,为21.5%,而课程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活动分别占比30.8%、18.5%和26.2%[4],这说明农科类学生比较认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机会对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和就业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考虑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基于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客观上讲,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层次、治理模式、办学传统等与研究型高校存在差距,其定位主要是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看,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务实致用的人才培养观。以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为例,该院前身为1980年创办的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农科类专业办学历史近40年,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本专科人才。同时,该校还有其他学院及相关专业,农科类专业有条件与这些专业交叉融合,以培养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城乡建筑规划等农业和农村需要的人才。
二、抓住教学工作的四个关键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1.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农科类专科课程设置不能简单按照学科知识内在逻辑来进行,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学校的需求,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重组优化课程体系。湖北工程学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构建了三层次三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即通识课、专业主干课、实践课三层次课程结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如该校园林专业注重通过三层次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修养、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应用及创新能力。二是实施了“1+X模块”课程体系,在专业主干课中,除基础性专业课外,还设计了2~3个模块,供学生选用。如园林专业中,开设了“植物科学类课程模块”、“设计类课程模块”、“艺术表现类模块”供学生选修,有所侧重的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植物造景、景观规划设计能力。三是统筹安排实践课。考虑到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农学专业将原先分散的生产实习时间统一集中安排在正处作物生长季节的第6学期和暑假进行,历时约5个月。
2.改进教学方法。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如何教得更好。[5]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以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湖北工程学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实施“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即遴选一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来专门负责一个专业、一门课程的建设,[6]将学术事务交给教授做,并从组织的角度,保障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落到实处。目前,农科类专业及主要课程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负责人全覆盖。二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学校较早加入了“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爱课程”等,让学生选修不超过4个学分的“慕课”;同时,建立学校名优教师课堂教学视频资料库,如农科类的《植物学》、《园艺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三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
3.突出实践教学。“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实践能力的内涵,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7]。湖北工程学院农科类专业尤其重视实践教学,一是突出应用,开展课程实验。比如,专业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条块分割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可根据实验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园识别植物或组织学生到温棚、大田开展杂交、嫁接、移栽等实验。二是依托平台开展创新实践。依托校内平台,如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共建“农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获取校内外资源,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利用校外平台,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孝感市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等,以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地方优势作物的实验、示范与推广,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训练项目、农产品质量检测、乡情调查、科技宣传和涉农培训,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4.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科类教育教学评价一方面要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要引入参与式理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湖北工程学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由专家建设首席负责人、课程教授负责教授,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组织、教学考核、教学经费和条件进行精细化评价与管理。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力度。三是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将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生产实践活动的成绩和表现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
三、构建三个保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1.建设“双能力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师资,特别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湖北工程学院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能力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建立选送教师到政府和企业定岗挂职、访问学者、短期集体研修和实践锻炼的常规制度。通过上述措施,近年来,湖北工程学院农科类专业引进“双能力型”教师6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具有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经历。二是以项目为抓手,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如坚持开展“百名教授博士科教服务孝感”活动,积极参与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设立专技人员“技术假”,鼓励专技人员到企业、社会组织从事专职工作。三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根据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分4大类晋升职称,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企业、校友等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高校资源配置、财政预算、专业设置以及其他方面事务的决策及管理。为此,一是建立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及共建实验室时,广泛征求本地区行业人士、企业界、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技术现状。如农学专业根据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面向现代种业的特点,紧紧围绕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生物育种的发展,加强与省内生物育种行业相关企业——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立了一套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2.5+0.5+1”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构建完善校友联络长效机制,搭建校友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友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如农科类专业与校友企业——湖北春晖集团合作,开展孝感太子米、糯米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开发、双高大豆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示范、广适辣椒新品种“楚椒808”中试与示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农技推广项目研究,既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又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探索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熟悉农业生产环节,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近年来,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农科类专业探索出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一是注重加强生产实习管理,选择了专业水平高、生产示范能力强,既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接纳毕业生就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和大型涉农企业集团作为生产实习地点,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等;二是让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科研课题,协助导师开展研究,进行较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三是通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可就业单位实习,让学生与就业单位充分接触,促进一部分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就业。据统计,此类毕业生就业占比达到26%。2009年,教改项目“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模式的探讨”,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四、农科类专业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各项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身上,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是否实现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上。近几年来,湖北工程学院农科类专业呈现出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获奖率高、科研立项和考研成果多的“三高一多”的良好局面。(见表1)
2.提升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经过建设,湖北工程学院农科类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如农业资源与环境是湖北省重点学科(2012);植物学科、作物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园艺专业是“卓越农林人才实用技能型改革试点”专业(2014)、教育部特色专业(2010)、湖北省品牌专业(2006);农学专业是“卓越农林人才实用技能型改革试点”专业(2014)、“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植物学”等3门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自2010年开始,农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目前已全程培养硕士研究生78名。
3.产出了一批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近5年,农科类专业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项目110项;产出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连续三届分别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五、结语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农业农村需求,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湖北工程学院农科专业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不足。例如: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双能力型”教师不够、实习实训单位类型较单一等。随着实践和探索的深入,还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我们将结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整合资源,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硅谷,2008,(11):62.
[2]刘志民,高耀,张振华,等.中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基于全国六大区2004-2008年度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G].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2):10.
[3]张帆.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农业大学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52.
[4]张帆.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农业大学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57.
[5]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陈友华,李渺.“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中负责人的履职能力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4):75.
[7]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