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知
摘 要: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却不似酒文化那般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在长期发展中不免产生某种断裂。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史料与科研资料,摘录、挑选、更新了几则具有代表性的酒令进行分析,旨在为探索古人宴请文化中的酒令文化融入当代的可行性。在宴请中加入酒令游戏,不仅缩短宾客之间的距离,活跃宴会气氛,还可以为宴请增添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酒令;宴席;文化;应用
酒令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是宴席上用来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在享受宴饮之余,把盏唱和,助兴饮酒,不失为一种乐趣。从本质上来说,酒令的作用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更为主要的目的是活跃气氛。酒令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主要形式有投壶、射箭、联句、赋诗、掷骰、唱和等。从古至今,从帝王到重臣,从贵族到百姓,从文人到武夫,从国家元首到普通民众,无不饮酒行令。有关酒令的记载屡见笔端,今略取一二讨论,并筛选一些,以做参考。
一、酒令文化的思考
(一)探究酒令文化的必要性
如今传统的酒令文化正在悄然消失,能见到的似乎只有“猜枚”、“划拳”、“打杠子”一类简单易行的大众化酒令。即便是这些酒令,随着饮酒条件与饮酒方式的改变,也大有淡出人们生活的势头。其实今逢盛世,中华崛起,百业振兴,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酒令文化,应当得到传承与发展。古人行酒令时需要参与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体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酒令的根本作用还在于能有效调节宴会气氛,使相对冷清的酒会气氛热闹起来,使陌生的宾客间热络起来。这便是酒令文化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只是如今的酒令趋于大众化、简略化,文化传承性不如古时,但还不至于从饮食文化中消失。常言道“无宴不酒”,现在来谈论酒令文化无论从传统文化角度上,还是从“文化国宴”的需求上,又或是增强酒会间趣味性上讲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若能建立一个不同于社会上一些粗俗牛饮烂醉狂欢式的饮酒习俗,构建一个具有优雅、精致、礼节适宜集中于一身的酒文化的典型,想必是一件让中外宾客交口称赞的乐事。
(二)酒令文化的起源
笔者谈论酒令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是简单介绍与套用一些书籍的言语,主要还是整理一些前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来深化对酒令文化的认知。通过参阅大量资料、书籍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前人总结的结论,现今的酒令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虽然从记载上看,那时候确实没有酒令的说法,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酒令的一些规则习俗。说起酒令,一定不能不提清人俞敦培,此人在中华酒文化中尤其是酒令文化中算是集大成者,第一次把酒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他的《酒令从钞》中记载着一句话:“今有歌诗令,实始左氏”。这比较符合现在人的观点,《左传》中记载了那个时候“当筳歌诗”的情景,从现在对酒令的界定来看,它既是一种饮酒时的助兴取乐游戏,又有一定的规则,确实算是酒令的开始。但其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西周时期便已经有了酒令一说,但笔者认为当时更多还是一种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奴隶社会的人们受约束的情况比较严重,实在谈不上乐趣。《礼记·乐记·乐施篇》中也提到“先王所以备酒祸也,”这是先王用来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把它说成是酒令实在有些不符。
(三)酒令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人们在宴席间把酒言欢、行令唱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并且也成为了习俗。即席联也就是即席联句便是这个时候开始的。说起来比较有意思,现今我们谈到诗词的时候总会说到“柏梁体”这一七言“句句押韵”的诗歌体裁,它便是和即席联同一天诞生的。汉武帝刘彻在未央宫内的柏梁台与众臣子饮酒,要求“能为七言诗者得上座”,而这也就是联句的开始,这种酒令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初唐时期。魏晋时期世间流行“曲水流觞”这一风雅的酒令形式,下篇会重点讨论。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例如投壶、射箭、赌棋等不拘泥于言谈交流的行为上的酒令也开始兴起。但这个时期最为主要的却还是“曲水流觞”、“赋诗罚酒三斗”以及“危语令”。唐宋时期,诗词的繁荣带动了酒令的发展,酒令文化到达巅峰。唐宋八大家都与饮酒、酒令有说不完的话题,更不用说当时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了。唐宋时期酒令繁多,有手势令、拆字令、雅令、骰子令、小酒令等。同时也出现了有关酒令专著,如皇甫松的《酒乡日月》、赵与时的《觞政述》、窦平的《酒谱》。到了明清时期,酒令文化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举凡人间事物无不如令”的地步,前文提到的清人俞敦培所著《酒令从钞》一书记载已有322种酒令。
二、酒令的现实应用
(一)曲水流觞
说起“曲水流觞”,先从“觞”这一漆器说起,觞是有双耳的杯子。耳杯是个俗称,它的学名叫做"羽觞",这种饮酒的容器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绵延至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記录了当时的盛况:每年阴历三月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被称为"修禊"。文人云集,列坐水边,将羽觞放入水里,任其沿着弯曲的水道漂流,停留处要求友人作诗一首,否则将被罚酒。
吟诗作赋的雅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属罕见,但这种酒令形式可以在文化国宴中得到借鉴。修建一套流水池,订制漆器酒杯,雕以纹饰,置美酒于酒杯中,使酒杯在流水池中漂流,别有一番韵味。至于停留处的设计,可在宴席座位所在之处的流水池边安置挂钩,又可以设置机关由宾主人为控制。惩罚方法不拘一格,视宾客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文人墨客,大可吟诗赋词;商人政客则行祝酒歌;或者介绍一种自己的爱好、或者说一段自己的趣事,形式自如、不落窠臼,可以极大地丰富我馆文化国宴的内涵。酒令是集风雅与趣味于一体的行酒游戏,行令规则的制定灵活多样,提高了酒令的娱乐性。但酒令活动的实施也有一定操作难度,主要是流水池的制作需要更深层次研究讨论。
(二)揽胜图
这则酒令比较简易。准备一张揽胜图,图中列各地的名胜古迹60多处,再准备6个棋子,分别命名渔夫、道士、剑士、剑侠、美人、和尚、词客;准备一个骰子,1-6分别代表6个角色,掷骰子决定角色。再备4个免酒的筹,以骰子的点数代表身份的本彩,分完角色,分免酒筹,分完4个为止,用筹可以免酒一次,用完收回。骰子抡掷,两人到同一地方叫“会”,到观止饮洗尘酒。先到者胜,最后到的饮大杯,其他到各地都有具体的规定。此则酒令如棋类游戏,十分有趣,又含括神州各地的古代胜地,文化底蕴十足。
(三)投壶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据考证,投壶起源于射礼,发展于先秦,流行于汉唐,如今已没落。今天讨论的投壶令法,以汉唐时期为主。宋代时期的司马光改变了投壶的形式,致使投壶成了一种复礼活动,丧失了酒令的娱乐性,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汉朝时期的投壶没有双耳,玩法单一,并不可取。着眼于丁晏老先生的学术性总结之作《投壶考原》,从中管中窥豹,省去繁缛礼节,只取投壶规则。投壶的器具便于制作,用铜制壶较为适宜,形状可以参考中山公园内投壶亭的6座铜壶,亦可借鉴馆内藏品的传统元素,但一定要遵循双耳的壶形。箭矢可用竹或木制作,不必拘泥形式,便于操作为原则。
“壶口径三寸,耳径一寸,高一寸”,“箭十有二,长二尺有四寸”,壶口直径为10厘米,两耳的直径3.3厘米,高3.3厘米。准备12只箭,箭长80为厘米。这里的数据可能与《礼记》中对于投壶规格的记载稍有出入,一是由于周朝的1寸为2.31厘米,与后世标准不同;二是投壶发展年代较长,跨度较大,产生了规制上的差异。
规则以全部投中或先满120分的人为胜者,其余失败者被罚酒。《考原》中绘有二十幅图,说明了分数的记法。壶有两耳,投中方式按照不同的算法分别是:“有初,乃首箭中者,君子以作事谋始,以其能慎始,故赏之,计十算”,首中壶心记录10分。“有初贯耳,若一开始投中壶耳,计二十算。因耳小于口而能中之,是其用心愈精。”首次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连中,计五算,第二箭以下连中不绝者,皆五算。”第二箭仍投中壶心记录5分,以后再连续投中壶心的都是5分。“全壶,皆投中也,无算。”全部箭都投中壶心的不算分直接胜利。“连中贯耳,二十算。”连续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有终,最后一箭投中,计十五算。”最后一箭投中壶心的记录15分。“散箭,计一算,若一箭不中,次箭皆为散箭。”若是一箭未中,其余投中的箭便都算散箭,投中每箭记录1分。“橫耳,即箭加耳上,与不中同。”箭投卡在耳上,便视为没投中。“骁箭,投而不中,箭激反跃,捷而得之,复投而中者,计十算。”若未投中,箭碰到壶反弹回来,能抓住再投中壶心,记录为10分。“横耳,横加壶口,无赏。”箭横在壶口或者耳口,便视作未中。“败壶,十二箭俱不中,皆负。”如果12箭都未投中,那么算输。最后还有八个图型,分辨是龙尾、狼壶、倚竿、龙首、倒中、倒耳、带剑、耳倚竿,如果投出这几种,就终止继续投壶。
(四)福禄寿令
“福禄寿”为天上三吉星,幸福、吉利、长寿。这种酒令吉祥喜庆,满怀祝愿,且属于骰子类酒令,行令方便,规则简单,适用于聚会。具体规则按古人叙述可以概括如下:由一人掷六枚骰子,投掷次数不限,以饮完三杯为止。“五”为福,“四”为禄,“六”为寿,若“四”、“五”、“六”都掷出来,为福禄寿全,三杯酒便可不喝,将骰子移交下家投掷。如果“四”、“五”、“六”不全,那么缺什么补什么。没有掷出来“四”,饮益禄酒一杯。没有掷出来“五”,饮加福酒一杯。没有掷出来“六”,饮增寿酒一杯。具体来说,第一次掷得“五”、“六”(其余的骰子不计,下面的都是一样),是为“少禄”,当饮一杯以益禄,需要饮的酒还有两杯。第二次掷得“四”、“六”,是为“欠福”,当饮一杯以加福,则当饮之酒尚有一杯。第三次掷时,“四”、“五”、“六”全部掷出,那么仅剩的一杯酒也就免去。第一个人投掷结束,把骰子移交给下家,下家也如前者一样行令。笔者认为这类酒令在规模较小的聚会场合比较适宜,简单易操作,能活跃气氛,又有祝福之意,具备较高可行性。
三、总结
中国的酒令文化拥有几千年历史,种类繁多的酒令丰富充实了历代文人骚客、王公贵族、布衣平民的生活。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宴请中再现具有敦实厚重文化底蕴的酒令游戏,使其与宴客的喜好相契合,丰富优化宴请的文化内涵,依旧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3] 丁晏.《投壶考原》丽廔丛书.叶德辉刊行.光绪32年.影印本.
[4] 崔乐泉.《我国最早的铜投壶》.体育文史,1995.
[5] 程学志.《中华酒令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6] 房千里.《骰子选格序》.《全唐文.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李学忠.《酒楼漫话》.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8] 尚濂.《酒令与酒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9] 新刻.《华筵趣乐谈笑奇语酒令四卷》影印版.
[10]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