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言
摘 要: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高校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及导生关系的特殊性使导师育人成为必然。但导师育人理念偏差、导师队伍结构多样化、职责划分不明及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导师育人作用发挥受到重要影响。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加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及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导师育人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及研究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高校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导师育人的必要性
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明显。导师作为研究生的主要教育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教学管理中,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重视。研究生作为精英教育,着重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也应该进行再教育。虽然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经历过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法规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持续性的、有针对性的。高校中往往过于重视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已发表文章期刊级别、发表文章数、参与课题研究、专利发明等标准衡量学生质量。各种评优奖项也大多重视科研成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开课时间短,多以理论教授为主,往往实行大班教学,几个学院上百人共同上课。上课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兴趣,往往还出现学生逃课现象。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研究生辅导员应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但高校中部分学院未设立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由其他岗位导师兼任。或设立研究生辅导员,但考虑研究生人数,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兼职其他行政岗位。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时间及精力大部分耗在事务性工作上,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研究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使得导师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研究生往往对于导师有着崇高的敬佩感和认同感。对于导师的尊重往往高于其他老师。与导师接触的时间最多,也愿意将自己在生活、心理、感情、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导师交流,寻求导师帮助。对于导师的教育也不易产生抵制情绪。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中重要作用。
(三)导生关系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本专科生培养机制大为不同。为提高研究生专业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专业为单位实行小班教学,教学方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几乎没有集中教育时间。这就导致研究生辅导员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效顺利开展。导生关系,使得研究生与导师接触的时间最多,通过课程学习、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指导等过程,导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甚至比辅导员还多。因此,这也为导师“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基础。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人格。除此之外,导师还更容易发现研究生的异样言行,能及时上报学院,通过辅导员、学院心理辅导站、导师的共同作用,避免事故发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影响导师育人作用发挥的因素
现有导师育人作用发挥存在种种因素,部分导师育人理念偏差,导致“导学”与“导德”相脱节。再加之导师队伍结构多元,高校在管理制度、职责划分方面不够完善,使得导师育人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一)育人理念偏差,“导学”与“导德”相脱节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导学”,导师在重要职责在于培养研究生专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有辅导员及学院党委来进行。现如今,部分导师依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是学术关系,忽视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进过本专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之年级增长,应该形成了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需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的生活、心理关注较少,往往集中关注研究生专业学习、实验操作、论文进展等方面,这些现象都凸显了导师育人理念的偏差。导师对研究生“导学”与“导德”相脱节,使得研究生导师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正确发挥。
(二)导师队伍结构多样化,缺乏管理机制
为增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各培养单往往通过外聘导师、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形式实现研究生培养多元化。高校也意识到要加强对于校外导师的管理及责任划分,但文件中只能对科研成果、安全责任等固有内容进行规定,对于导师对研究生指导内容、指导成效等无法明确作出规定,而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更是被忽视。从而校外导师对于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缺失。除此之外,校内导师结构也呈现多样化结构,除通过高等教育毕业考核进入高校的老师外,还有来自于企业背景、中学背景的导师,导师来源背景的不同导致其思想活跃度、看待问题眼光、育人理念不同,但高校中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导师间对于学生的育人理念、方式方法只能以自身认识为准,导师之间的优势资源也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不利于导师育人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
(三)高校责任划分不明,导师缺乏参与积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中,除部门导师理念偏差外,与高校管理制度责任划分不明也有重要关系。部分高校中,未明确确定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并纳入导师考评体系中,也有部门高校在实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导师参与,将责任归属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部门身上,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虽有高校也一再倡导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只能以倡导的形式进行,无法引起导师的重视,导师缺乏参与积极性。
(四)导师考评机制不完善,缺乏有力监督
高校中对于导师的遴选及考核都集中于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硬性条件,对于导师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水平等内容缺乏考评。这就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忽视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甚至缺乏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力和方式方法。高校未将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考评机制,无法引起导师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制度保障。除此之外,高校对于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良好作用的导师未进行一定的激励,缺乏榜样示范作用,这也导致导师缺乏参与内动力。
三、建立导师育人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导师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导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高校要加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及管理工作。并且各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导师育人理念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导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重学术轻德育的教育观点,实行“导学”与“导德”相结合。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在突出位置,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业务水平影响学生。同时,利用学生对于导师的学术认同,在专业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其中,通过导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治学态度、学术道德让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促进研究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工作
研究生导师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使得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高校中,对于导师上岗前培训及业务培训较少,即使有培训也往往针对研究生教学及指导,较少涉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因此,高校中可以做到:第一,增加导师上岗前培训内容,除业务领域培训外,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其中,为新导师提供方法借鉴。第二,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通过论坛的形式让导师间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交流。最后,可聘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导师精力大多投放于业务造成导师容易忽视最新的社会政治思想动态,通过专家分析,讲解,可以为导师在不同阶段对研究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健全导师管理制度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很好地学习领会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3]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4]因此,导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就需要健全导师管理制度,从导师的遴选、培训、管理、考核中严把质量关。在导师遴选过程中,转变以往以科研条件为主的标准,加入学术道德、品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等考核内容,提高导师素质并从一开始帮助导师树立“导学”与“导德”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导师考核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切实改变部分导师重视专业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理念,提高导师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认识。考核结果可与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挂钩。对于表现较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导师积极性。
(四)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导师全责,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从而构成教育合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方面,导师要积极与学院党委及辅导员沟通联系,发挥学院党委、辅导员、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互补劣势。通过沟通合作,全面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导师要激励研究生开展自我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5]要培养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