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华 麻祺
摘 要:道德行为习惯是基于道德实践,在一定时间内循序渐进养成的,同时经道德实践强化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通过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医学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道德行为习惯;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72-02
一、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内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它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循序渐进养成的,经实践强化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道德行为习惯是基于道德实践,在一定时间内循序渐进养成的,同时经道德实践强化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二、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实践途径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指出:“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可以说道德是为医者安身立命之本。
“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存在使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学生的道德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道德是随着人们不断地学习实践而养成的。医学教育阶段是医学生道德养成和深化的重要阶段。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就医学专业课教师而言,必须提升综合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相关道德的知识。现代医学模式指出,传统的机械唯物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因此医学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而是综合性的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决定着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就公共课教师而言,必须拓展知识面,除了具备公共课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道德情操,开展道德实践。通过相关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固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医学教育偏重于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思想。
(三)保障体系建设。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不仅涉及到教育、教学,而且还涉及到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相关保障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长期学习实践养成的,具有潜移默化、长期性、可持续性的特征。
从人的角度来看,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从财的角度,必须加大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投入,从而有效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
从物的角度,必须加强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物资投入。有效改善人文环境,校园一草一木都会对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强“校医”合作。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也在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打开校门办教育的思想。
医学高校要加强“校医”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医学教育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特征。而医学工作是与患者生命打交道的工作,必须加大实践。通过“校医”合作,建立相关实习、实践基地,可以有效锻炼和检验实践技能,同时在相关实习实践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在医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家庭氛围都会对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社会作为医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因素具有多样性、随机性等特征,因此还需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培养好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培养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伴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德才兼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标。
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为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作为社会人,医学生未来必将成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环节。社会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增强医学生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近些年,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出口关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深入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效深化专业课教学的效果。从宏观上来讲,医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涵盖了专业素养、专业实践。通过将专业课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能突破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另外一方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打开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局面,拓宽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渠道。
(三)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社会服务功能是指高校作为学术组织、教育机关为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社会服务涉及教育服务、科研服务、人才资源服务、产学研服务等内容。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提升高校人才资源服务的能力。从内在的角度来看,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提升高校人才资源服务的质量;从外在的角度来看,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提升高校在人才资源服务中的形象,强化高校社会服务的效果。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趙敏霞.道德建设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第C2期).
[2]叶文胜.良好行为养成: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期).
[3]盘坚才.浅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教师行为[J].新课程.教师,2010,(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