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兴 孙国栋 王璜
摘要: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受校内管理体制、经费、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等影响,以及校外企业生产与场地等限制,实践教学未能与企业紧密结合,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并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具工程师案例论证了该模式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0-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上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且校外企业实践又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限制,实践教学未能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得任课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对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效果均不满意。普遍反映校园教学缺少工程实践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只考核书本知识不考查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因此,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目的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进行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1]。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1985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机电系轻工机械专业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农业机械专业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成为湖北省首批16所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因此,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制,贯彻人人成才、因人施教的理念,全面实施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721”人才培养模式。
以“分类培养”为改革方针,按7:2:1的比例,将学生专业分为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三类,针对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与质量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满足湖北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无缝对接”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2]。
二、改革措施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校内外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紧密结合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专业综合改革教育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资源、场所设备资源优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更切合生产实际的教学计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该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与实践教学优势,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类招生,进一步校企协同推进职业资格证、毕业证、等级证的证书制度。
(一)建立校企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根据湖北省对机械、质量工程人才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培养方案设计,与企业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中心,依托与宜昌长机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湖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整合校内的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湖北省农机质量检测鉴定站、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湖北省汽车零部件质量监督站、湖北省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湖北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践协同教育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协同合作,创建校企协同合作新模式
学院加强与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华中数控股份公司、宜昌长机科技、京山轻机等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定制、联合培养、人员互聘等合作,将协同中心建设成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三)建立企业全程参与的培养体系
在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深化“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全程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根据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更结合生产实际的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教学、关键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等教学指导。
企业参与师资建设: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选派本专业师资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企业提供学生就业机会:推进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模式,根据企业参与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到企业完成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及上岗实习等学习任务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三、典型案例
为落实校企深度协同联合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计划,由深圳五鑫科技公司出资700万元,学校出资300万元并提供场地,在校内共建湖工精密模塑研究院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体化”毕业设计的场所与条件,学生可进企业技术部门实践,掌握从模具设计、试模、制造、注塑、产品检验等全线流程,培养模具方向学生扎实的模具设计、制造以及解决复杂的制造工程问题的能力。该案例探索并实施了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普通本科模具方向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模具卓越工程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自2013-2014第二学期开始,涉及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共6个班级。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完善。2010级全部模具学生的毕业实习及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被安排在企业完成。2011级除考研学生外,模具学生均在企业完成一年的现场学习,多门专业课被安排在企业现场教学,并安排了相关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采用集中式管理,8人一组在完成各自毕业设计课题之外,互相配合完成一套实际模具项目的设计、制造、装配和调试。2012级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完全打通,作为一个实践环节,把学分分解到企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而毕业设计在2011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从实际模具的产品设计和定型就开始参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
四、改革成效
通过几年的摸索与优化,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表1),实现了任课教师有提高、毕业生就业受欢迎、用人单位抢着要的良好局面,开辟了一种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秀琴,李永平,刘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0,(2):51-53.
[2]成长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阅江学刊,2013,(2):89-92.
[3]袁文华,马仪,向文江,伏军.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