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婷
摘 要:自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其怀疑、批判、追求多元、反传统、反中心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驱使大学生的信仰走向功利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危机,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唤起他们对崇高理性信念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以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为此,深入剖析这方面的内容,探讨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反思、继承西方现代社会、哲学、科技及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罗蒂、利奥塔、哈贝马斯、福柯等,其思想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反对本质、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西方哲学认为世界存在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和本质。但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事物不存在固定的本质和基础,一切都是变动的,本体、在场都是不存在。如德里达主张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的形而上学,反对语言中心主义,不断质疑价值、真理、规律、信仰等。
第二,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在近现代西方社会中,理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它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如生态的严重破坏和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科技理性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严束缚人们的发展,从而选择用非理性来限制理性的过度膨胀,强调人的个性,消解人的主体性。
第三,反对中心论,反整体性。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后现代主义强调“去中心”,认为世界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事物之间没有同一性,只有差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碎片化、不确定的、多元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思考,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它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体现了哲学的“追思性”,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它倡导多角度视角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它主张人们用一种休闲方式生活,这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总的来说,后现代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体人生观。
(一)后现代主义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否定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后现代主义否定普遍真理,质疑人们普遍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它主张将哲学和文学混淆起来,把哲学仅仅当做一个文本来阅读。它认为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为此,每个个体可以读出不同于自己的东西。它否定一切标准,奉行“怎么都行”的主张,这必然走向相对主义。
一些后现代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为了取悦读者,不断颠覆人们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否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虚无漂泊感与迷茫感,渐失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信念,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误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产生怀疑,逐渐弱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商品性驱使大学生的信仰走向功利化
当代中国正在从一个权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又为商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利奥塔曾指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被消费。”他认为知识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其价值在于交换。而基于商业利润的导向,则会降低大众文化产品中的道德内涵和文化价值。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作品、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通过网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受到这些影响时,会难以分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极性。为此,他们在后现代主义所笃信的笃信时尚和娱乐,将一切视为游戏,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一切,甚至是生命。他们盲目追求物质的享受,使得自身的价值信仰日趋走向世俗化和功利化。例如有的大学生因受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做事更加偏向于重利轻义,从而做出有损他人的事情,甚至危害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
(三)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非中心的价值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它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不甚清楚,使得大学生会渐失社会理想和国家理想。它反对一党专政和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主张无政府主义和多党执政,这种思想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怀疑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它强调世界和人类所知识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及不完整性。其中所隐含的政治含意很明显:人作为一个变化无常的主体,我们的身份也是变化无常的,为此不会有什么基于共同社会“群体”(诸如阶级)感受或共同利益的团结、集体行动的基础,认为不可能有什么基于某种“整体性”知识或观念的求解放的政治。可见,但如果过于强调这种非中心思想,则会有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三、对策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虽然有所消退,但它还会继续存在着,并以多种形式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此,针对其对大学生形成的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任何一种真诚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及理论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了解,那么其信仰极易动摇,甚至虚假。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期,乐于追求新鲜事物,当后现代主义以“解构、重建、多元、无中心、批判、否定性”的口号传入他们头脑时,他们会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如果他们不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则极容易在当代价值观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思想,从而阻碍自己的成长。在关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中,虽然少部分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说服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太渺茫,还有的还建议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④为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论对后现代主义加以评析,才能提高自身抵御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避免走向极端化。同时,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避免空洞化和教条化,建立自由、平等、开放的教学情境模式加以理论灌输,与时俱进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信仰教育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⑤可见,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现今,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实践成功证明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毋庸置疑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为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育者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教育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实践信仰的信心和社会主义责任感。同时,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感染受教育者。
(三)注重结合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与利益需求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其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里占有市场,一是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有关;二是因为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价值追求迎合了他们热爱自由、追求个性的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者应注重考虑与大学生相关的切身利益,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恋爱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教育者要注重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满足个体个性化,更多地从心理、精神、思想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引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避免走向消解主体的极端化倾向。
(四)优化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有的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时片面求快、求新、求时尚,对问题缺乏缺乏深度和理性,思维方式呈现庸俗化和低级化倾向。同时,有的学生为了追求舒适快感,寻找所谓的自我感觉,喜欢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喜欢各种恶搞文化,甚至认同网上恶搞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在网络世界中逐渐荒诞自己的理想信念,避谈崇高的信仰。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中的后现代主义,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网络阅读习惯,理性辨别网上后现代主义的正负面影响。为此,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优先占领网络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如QQ、微信、微博等增强先进、高雅文化的宣传力度,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宣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华思想,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流文化的阵地;另一方面,高校应努力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精英队伍,把关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小结
在后现代主义“多元、批判、碎片化、解构”等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困难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生和非党员的学生来说甚至如此,这些学生在大学生总人数中占据不少的比重。他们也许只有在公共选修课或其它途径接触马克思主义,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了解。如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让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其信仰,外化为其实践,笔者认为,这还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05:43-45.
[2][法]利奥塔著.车谨山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14.
[3]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郝名玮译.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
[4]陈伟.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信仰危机及其疗救[J].探索,2012,05:135-137+14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