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娟
【摘要】:“摹仿说”作为艺术起源诸学说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艺术观念,自古希腊文明初始发轫时期即被提出并传播开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从文化角度来说还是艺术角度来说“摹仿说”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重大的。
【关键词】:摹仿说;文论史;美学史;地位
由于历史的积淀,西方美学、文论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审美范畴,诸如摩仿、灵感、和谐、优美、崇高、滑稽、再现、表现、想象等等。希腊艺术理想的逻辑基础在于艺术摹仿观,冯宪光在《摹仿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生学意义》一文中说道在西方美学、文论中,模仿、和谐、自由,是三大基本范畴。原因在于这三大基本范畴概括和表征的不是审美实践关系,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如果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那么美学的基本问题则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概括和表征了美学的基本问题,自然就使摹仿、和谐、自由成了西方美学、文论中的三大基本范畴
而这三大基本范畴中、摹仿又是最基本的审美范畴,因为它所概括和表征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本质,是从本体论立场思考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结果。而和谐、自由则是人在摹仿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实践活动,创造美、欣赏美所获致的状态和目标往往成为美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因而西方美学中屡屡出现美是和谐、美是自由的论断。然而美毕竟是审美关系的结晶,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结晶,所以并不是和谐、自由决定摹仿,而是摹仿决定和谐、自由。没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无所谓美,因此没有摹仿,也无和谐、自由可言。按照这样的分析,摹仿必然成为最基本的审美范畴,在西方美学中具有元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摹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摹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起点。自古希腊时一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的美学、文论的“摹仿说”一直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他自身从本体论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了以再现、反映为核心内涵的认识论审美范畴。21世纪以来,把艺术看成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完满的整体、作品客观的形式结构伦,也应追溯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的目的论。“摹仿说”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变迁,既是艺术观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与变革的写照。“摹仿说”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流贯于整个西方美学文论史中,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趋向走向多元化,传统的模仿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摹仿说”逐渐演绎、融会和发展,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仍不断被运用到艺术理论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纵观“摹仿说”及其在欧洲文论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审视摹仿说,人们会发现早在希腊文化发祥之际,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摹仿作为美的萌芽或开端,已经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刻的运用。古希腊人将医药、耕作、射骑、手工业等与生产技术密切联系的人工制造泛称艺术,而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称作“摹仿的艺术”。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的起源上认为“原始艺术的动力就是想去摹仿一种自然形式”。可见“摹仿”是艺术起源的重要因素。
中世纪是文艺理论与美学的神学化时代。在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愚昧黑暗的时代,“模仿说”的现实主义传统仍流淌着自己虽微弱却坚韧的血脉。
摆脱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束缚,挣脱教会神权“精神的枷锁”,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表现出如饥似渴的追求。“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思想观点和艺术准则重新得到继承与发展。及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意识萌芽之后,17、18世纪近代美学思想进入崛起和探索阶段,“摹仿说”在继承者那里也有了新的体会。
摹仿说仿佛西方艺术的灵魂一般,长久占据了艺术理论的中心视野。西塞罗提出了藝术摹仿现实的镜子说。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达芬奇也将艺术视为镜子说。后来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达﹒芬奇也将艺术视为镜子,自然与生活是艺术采撷的对象,人从对事物的把握中实现自己复归到对生活本质的辨认和创造中来。直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思潮,艺术依然是现实的墨本。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要求作品再现典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要求作者以冷静旁观的态度将观察到的生活反映出来。典型的取向决定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更近似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反映一般的要求,它是对现实有取舍的再现,作者的倾向性隐藏在叙事中,因而现实主义作品又是极大地反映作者个人的社会批判的成果。再现并不是狭隘的摹仿,而是对生活主动的把握。不同作品中被反映的客观现实之间,或许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现实主义的总的要求体现在对生活的责任感中,以及作品作为现实参照的反观和反思作用。由此可见,仅仅指认艺术摹仿生活说,并不能完全涵盖生活与艺术的全部关系。如果以艾布拉姆斯对镜式文学的定义——即“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的艺术而言,那么一切将作品与现实相关联的作品都是广义上的摹仿的艺术,则在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反映论、再现说等,尽管这些思潮与思想中的不少曾从表述上拒绝成为模仿说的后裔,但他们应当仍属于摹仿说可以涵盖的文艺理论范畴。
摹仿说作为对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规范,其着眼于艺术和现实关系的理论观念,也势必深刻的受到现实的社会发展的规范。摹仿说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变迁,既是艺术观念本身的发展与变革,也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写照
尽管文艺复兴后,摹仿说曾一度受到质疑,西方学者也指出原始艺术中很多并非出于模仿,而是一些抽象符号,近代抽象艺术也使摹仿说受到很大挑战,但由于他在艺术的哲学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因此直到今天,这种理论仍然最普遍的用于解释各种审美艺术的发生,仍然最广泛的成为指导各种艺术实践的根本原则,甚至成为规范一切艺术和美的最基础的先决性理论,继续发挥者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明,模仿说的嬗变略谈【J】,保定学院学报,2008(1)
[2]褚春元,论黑格尔关于艺术摹仿说的思想【J】,巢湖学院学报,2006(8)
[3]雷礼锡、李会君,西方传统艺术理想论【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丽,试论“模仿说”的嬗变【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2008.02
[5]余子青,摹仿说:从古代到后现代【J】 201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