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兰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92—01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得到真切体验,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其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一、巧用信息技术,推动由读到写的转变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小学生从低年级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写具体的人物、动物、活动、事件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延伸。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课时,用电脑出示了特写的灰雀,紧接着出示了灰雀觅食的视频,然后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由于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借此机会,笔者充分利用课前布置的作业:回家详细观察一种动物,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学生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学生写得形象、具体。显然,是笔者播放的那段视频起到了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至关重要。
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当学生观察了小狗后,笔者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笔者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便为写小动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从生活入手训练习作
课程标准中“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及多次反复强调的“周围事物”,其实就是要求习作训练应贴近学生生活,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笔者曾参加过一次甘肃省语文教学研讨活动,陇南师专附属实验学校的左晓玲老师上的“学写水果或蔬菜”习作课的教学设计给笔者很大的启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左老师指导学生课前准备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查阅有关营养价值、功用、产地、栽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自己则准备了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水果(或蔬菜)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吻合的生活场景,为学生观察、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增加学习的兴趣。另外,左老师还以说话练习为突破口,消解写作的神秘感,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左老师在出示课件后,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减缓写作的坡度。这节课由于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贴近学生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因而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