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大相
几场冷空气交替之后,气温陡然下降,羽绒服、棉衣套上身,依然感觉寒气逼人。于是,打开空调,室内变得温暖如春,室温被时代发展调节得已难见气候分明。温室里的人们,似乎娇贵得弱不禁风,经受不住季节轮回的一丁点儿肆虐。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烤火盆的情景,那红红的火光烘出泥土的芳香,围聚在火盆边,大人、小孩都能把平常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那时,一到冬天,火盆总是如约而至出现在乡村人家的堂屋里,以供随时使用。名曰“火盆”,实际上是泥土制作的,专门用于烤火取暖。不要小看泥做的火盆,它的工艺是很讲究的。我家的烤火盆,都是由母亲手工制作出来的。
制作火盆,又叫“泥火盆”。母亲首先挖来筛去砂粒、石子的优质黄土,与麦壳搅拌和成混合浆。稻草与泥搅拌打实做成圆形的盆坯,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晾得差不多干时,再在盆坯上面抹上一层混合浆,等晾得差不多干时再泥一层混合浆,如此反复四五次,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一只火盆才算制作完工。记得有一次,我认为火盆放在阴凉下干的速度太慢,便自作聪明地将两只盆坯搬到太阳下面晒,等母亲回家发现时,盆坯已被晒得裂痕累累,彻底报废了。得知是我的杰作后,母亲无奈地笑了,她告诉我,火盆在制作期间,必须放在阴凉下慢慢地阴干,才会牢固结实,所以,泥火盆期间绝不能将它摆放在阳光下曝晒,免得前功尽弃。
各家使用的火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光滑溜圆,有的粗糙刺手,有的坚固可与砖块媲美,有的稍不留神落地便会散个八瓣开花,它的美观度与结实度同泥火盆人的技艺是密不可分的。
母亲泥火盆,总要比别人多花费时间,她泥出的火盆,没有使用任何模具,周边却圆得如同小瓷盆,内外光滑,加之取的是上等黄土,色泽金黄,像工艺品一般精致,每当成品火盆亮相,总会招来一连串的赞叹声。庄上有的人家不善于泥火盆,便登门找母亲讨要,母亲总是慷慨相赠。
我家的火盆以大、中、小为一套,大火盆是为过年架柴火守岁准备的,中火盆是父母他们都在家时才用,小火盆则是为我一人在家时而备,轻便省力。
烤火盆里的火不是柴草生的,而是从锅膛内掏出来的火脚子,且以烧柴的木炭火为最佳。火盆底铺放一层木屑,或稻麦壳,俗称“惹火”料,取火脚子覆盖住“惹火”料,待表面热度消耗得差不多时,拿铁铲子顺着火盆边沿向内挤压一圈后,拨开表面的灰烬,露出“惹火”料的火脚子,温度一下子升高,继续烤火。几番轮回,“惹火”料也被惹得差不多了,便扒掉上面一层的浮灰,顺着火盆边沿往火脚子下方添加“惹火”料,一会儿,又生出一盆好火来。
烤火盆,除了取暖的功能,它还是来料加工的作坊,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口福。寒冷天,我坐在火盆边烤火的同时,用小铁盒装几粒黄豆或玉米,埋入火脚子烧烤,待铁盒烤得通红时挑夹出来,冷却后打开盒盖,一股清香旋即钻入鼻翼,拣一粒入口,慢慢地咀嚼品味,舍不得吞咽下肚,几粒黄豆能让嘴巴忙碌半天。偶尔,偷割一小块咸肉、咸鱼干放入铁盒烧烤,打开盒盖,金灿灿、油汪汪的肉块,只需舌头咂几咂,人已被弥漫的香气熏醉,久不沾荤的馋虫于片刻间得到食欲的满足。烤山芋干、烤大蒜头等等,可以拿来烧烤的食物品种很多,只要能下肚吃的东西,火盆都乐意提供烹饪服务,甚至在铁盒内放点米加点水,埋进火脚子,照样煮出喷喷香的米饭,炸出蹦脆的锅巴,不用掌勺握铲,孩子们无师自通地成了烹饪大师。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火盆似乎就是一只“神盆”,埋藏着“百宝盒”,打开盒盖,里面有爆米花、五香豆……全部是我喜欢的食物,口齿留香,至今还在我的喉间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