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剖析

2016-05-30 21:05闫海水
亚太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独立学院

摘 要: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期。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以及由此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人成才。通过在独立学院新生的调查表明,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不亚于普通高校,但是新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落差和适应期长的问题,这都与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状况相关。为此,通过入学前的教育前置,结合入学以后的有针对的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把握新生入学前后的行为与心理变化轨迹,尽快帮助他们完成由准大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教育前置

一、引言

大学是青少年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从当初参加高考到录取,而后进入大学,最后完成学业,整个过程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期间,所观察的、所接触的、所思考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现象,往往影响或主导他们的行为。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期,高考、录取和入学前后,心理与行为变化都很大。准确剖析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有针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对于促进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的心理与行为存在相互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心理与行为是有区别的,心理是内部的主观的观念活动,行为外在客观的物质活动。但是,从心理与行为的实质看,“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动机)支配的,人的任何心理也都会表现为行为,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因,行为则是心理的外在表现”,[1]因此,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剖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状况,需要通过行为方式的调研进行分析。

独立学院大多是从属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存在解决了大量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问题,“满足了适龄青年求学的要求,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势必将长期存在。[2]但是独立学院毕竟不同于普通本科,大学新生虽然选择独立学院,但是要完全认同学校与专业,还需要心理调适过程。

笔者以扬州大学院广陵学院为例,在2016级服装、财管、国贸、会计等4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录取情况、录取后的生活以及对进校以后计划,以试图剖析入学前后的心理与行为状况。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剖析

高考结束以后,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将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其职业生涯,另一部分将进入高等学校,开始其大学生活。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到进入大学校园,这段时期属大学新生的空暇期。在经历高考的洗礼后,能够考取大学,对许多新生而言有一种“劫后余生”感觉,他们的心理及行为状况对的大学生活有直接关联。大学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调查、剖析,主要是针对这段时期新生日常行为以及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入学以后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参考。

1.入学前大学新生的日常行为状况

入学前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主要是了解在入学前的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以准确把握新生入学前日常生活行为对入学后大学生活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作息情况、活动交往、兴趣爱好,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日常生活也趋于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处于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窗口期”,加上家长的相对“宽容”,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放任”问题。

首先,生活习惯问题。录取以后的大学新生大多数都保持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作息时间较为有规律,注意锻炼身体。调查表明,有81%的学生早起晚睡或者晚起晚睡,这大体符合青年人正常生活作息习惯。但是,也有12%的学生经常熬夜,这部分学生可能对将来入学以后的大学生活作息时间不适应。

其次,社会交往问题。录取以后的大学新生主要交往活动是走访亲戚和同学聚会,其中参加同学聚会的比例达52%,而外出旅游的比例并不如以往想像的高,仅为16%。这表明,高考结束以后,同学之间交往联系成为主要交往活动,活动安排主体是学生自己。但是,学生的自主交往意识较强仅限于原有的同学圈,进入大学后即将面临新的集体生活、新的交往群体,如何引导他们,以适应大学生活,可能需要学校、家庭的认真思考。

第三,兴趣爱好问题。在入学前,大学新生闲暇时间主要的兴趣爱好运动类和电子竞技类,其中运动类兴趣的比例为39%,电子竞技类比例为42%,固定温习课程的学生不多,大多属随机温习;调查显示,只有17%的新生温习以往的英语或数学课程,学习的安排主要是增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很少有新生会主动预习大学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竞技类活动主要是网络游戏,从兴趣发展趋势而言,有45%的新生兴趣逐渐增加,没有人会不断改变自己兴趣爱好,由此可能导致入学以后部分新生出现入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2.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

入学前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调查主要是分析大学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对录取的高校及专业的认同度,内容包括新生的成绩情况、理想高校、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的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要求,但是囿于社会对独立学院认知,学生存在“挫败感”;学生对录取高校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撼”。

一是对录取高校认同度不高,存在心理上的“挫败感”。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与普通本二高校相当,大学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都很高,之所以没有录取到普通本二高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的临场发挥或者志愿填报问题。从高中成绩表现来来看,新生中平时高考模拟成绩高于或者接近录取院校分数的比例达58%,低于录取院校分数仅有12%。因此,大学新生中有近50%的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是不满意的,他们理想的高校是本二院校,认为自己即将就读的高校与理想的高校存在差距,有近80%学生对录取院校只能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态度,存在心理上的挫败感。

二是对录取专业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自主选择专业意识较强。尽管填报自愿期间,对于录取高校的认知有67%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官网,并没有认真进行咨询,但是在专业选择上较为慎重。调查显示,在选择专业时,有57%的学生关注的是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热门程度,有24%的学生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专业,仅有9%的学生在父母好友的影响下选择该专业。对于录取学校设置的专业,有83%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比较合理,专业的社会实用性较强或者基本上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选择专业的认同,表明新生对专业学习充满渴望,这有利于学校引导学生的加强专业教育,重塑学习信心。

三、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及行为剖析

新生入学以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如果将入学前的新生称为“准大学生”,那么入学以后,“准大学生”就要开始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通常将大一第一学期称之为新生大学“过渡期”或者“适应期”。这期间,大学新生在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而是帮助学生重新认知大学生活,尽可能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及行为调查、剖析,主要是考察这段时期学生日常行为以及对大学生活的计划和安排,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于有针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1.入学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入学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主要是分析学生日常交往形式、生活消费状况、阅读习惯以及迫切关心的问题,以期了解其心理轨迹。

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生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学会自理生活、如何学会自主学习。调查结果显示,从交往关系、消费状况和阅读习惯等视角可以发现,新生日常生活行为存在诸多与大学生活不相协调的方面,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首先,从交往关系来看,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尽管交往关系发生变化,但主要交往圈仍是高中同学。与入学前不同的是交往形式发生了变化,网络沟通与手机通话成为主要形式。调查表明,在与高中同学的交往中,网络沟通与手机通话形式占81%,而同学之间的互访仅占13%。新生入学以后同年级交往仅限于同年级集体活动,与高年级进行交往互动的机会较少,新生更渴望与高年级学生交往,以了解学习方法、学生组织工作技巧、交友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其中交友经验是新生最为关注的话题。

其次,从日常消费能力来看,大学新生入学以后消费总体水平一般,大多数新生的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但有四分之一的新生月消费不足500元,需要通过勤工助学或者其他帮扶形式,给予适当资助,另有16%的新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合理的消费。

再次,从阅读习惯来看,在中学期间,在高考下,中学生很少有除了应试以外的阅读,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入学以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在逐步形成中,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纸质书报阅读占44%,仍属阅读的主要方式,同时电子、网络阅读占到56%,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帮助新生处理纸质阅读与电子、网络阅读的关系,也有利于开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2.入学后大学新生的学习期望与发展规划

入学后大学新生的学习期望与发展规划调查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以分析新生进校以后的对大学学习的适应状况内容包括新生对学习目的的理解、对专业不适合的态度、学习期望值、希望的学校教学与自身能力提升方式、未来发展的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刚进校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准确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自己的各项能力素质,以利于今后的发展,但是对于学习的期望以及未来的规划,却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新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对学习期望存在误区。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学习目的很清晰,近乎100%的学生都认同进入大学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知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学习方式上,63%的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模式来学习,表明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对专业学习效果的预期不尽相同。有37%的学生期望考取各项专业证书,28%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课程成绩能名列前茅,19%的学生期望能考取从业资格证,也少数学生只求期末考试及格;一旦认为专业不适合,有37%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换专业,也有28%的学生主张在学好现在专业的同时兼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可见,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还不清晰,对专业学习期望值都体现在“考”上,并没有从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自己专业学习。

其次,新生的发展预期较高,但是对未来规划不尽合理。大学新生入校以后,对自己的将来的发展预期并不是很清晰,有66%有考研意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只有16%的学生将来预期进入职业生涯,也有12%有考公务员的意向。事实上到大三以后,独立学院的考研率其实不超过15%,大多数学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即使有从事研究的,也主要是在应用技术的研发方面,而非纯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大多数新生的求上进的愿望是需要鼓励的,但是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矛盾,如何来引导新生,以避免心理上的产生落差至关重要。此外在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方向,担任学生干部似乎是学生公认的捷径,有41%的学生选择竞选班级干部,有32%的学生选择加入学生会,而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兼职并不被学生看重,这可能与学生干部本身的优势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有一定的关联,需要加以引导。

四、结语

通过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剖析,独立学院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新生入学以后可能产生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心理“落差”。造成这种“落差”既来有入学前日常生活状态和对录取学校、专业的基本认知程度的因素,同时也有自入学以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对于自身学习与发展预期的原因。为此,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心理层面以帮助他们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

从大学新生接到到录取通知单到进入大学之前,这是新生行为与心理变化的重要“窗口期”,建议高校协同社会、家庭,适当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置,提前介入新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所谓大学新生教育前置就是“将部分入学以后进行的新生教育的内容前置到大学录取与入学之间的‘闲置期完成”。[3]通过入学前的教育前置,结合入学以后的有针对的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全过程把握新生入学前后的行为与心理变化轨迹,从而有效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尽快完成由准大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当然,通过剖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有针对地通过教育前置或者新生入学教育,这里面还涉及到具体的方法问题。入学前的大学新生从法律意义而言,其身份还不是真正的大学生。通常意义而言,大学生是个笼统的概念,包括准大学生、新生和大学生,而后两者是属“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是已经经过注册、正式取得学籍、尚未毕业的学生”。[4]因此,在教育前置过程中,不能强行干预到入学前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而是在调研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状况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引导和多元协同的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红,张佩珍.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24.

[2]荆光辉.独立学院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3]闫海水.大学新生教育“前置”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8-90.

[4]祁占勇.高等学校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9.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独立学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