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琴 马武开 刘正奇 杨良山 安阳 周静 万翠萍
【摘 要】 难治性痛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几乎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肝郁气滞血瘀,脾虚生痰,肾虚无以蒸腾气化,痰湿久蕴成毒,日久痰、毒、瘀互结,阻滞关节,气机不畅,关节持续剧烈疼痛,病情持续活动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其本质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其标在于痰毒瘀阻络,而痰毒瘀贯穿于难治性痛风始终。
【关键词】 痛风;难治性;痰毒瘀;病因病机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3.012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增多,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及皮下组织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本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HUA)、特征性急性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痛风性关节炎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并且HUA是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工作节奏加快及运动减少,我国痛风发病率升高,患病率约为0.15%~0.67%[1]。
痛风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尚无根治的有效药物。急性发病时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及糖皮质激素,关节炎症缓解后使用降尿酸药物别嘌呤、丙磺舒、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不能有效控制复发,且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毒副作用大。难治性痛风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常规剂量降尿酸药难以使血尿酸达标[2]。难治性痛风仍然是风湿病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属中医学“痹证”“尪痹”等范畴,常表现为多个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痛风石形成,病程进展快,关节受损严重,疼痛时处于持续活动期,常规中西药物治疗效果差。笔者认为,难治性痛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几乎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标在于痰毒瘀阻络,而痰毒瘀贯穿于难治性痛风始终,互结于关节及内脏,致关节持续疼痛,大量痛风石形成,关节破坏变形。
1 难治性痛风与肝、脾、肾的关系
难治性痛风常反复发作,HUA是重要的生化基础,控制血尿酸是治疗的关键[3]。HUA的诱因是湿浊之邪入侵[4],正如朱良春所说:“痛风非风,而浊瘀内阻才是发病关键。”本病经久不愈,浊瘀留滞经络、关节,致使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5];而浊瘀的产生与肝、脾、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肝主疏泄,调畅脾胃气机,正如《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故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可见肢体麻木,拘急不利。肝肾同源,肾藏精主水主骨,精生髓,髓养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气充盛,则精髓充盈,筋骨强健。若肾气亏虚,一则精不生髓,髓不养骨,则为骨病;二者肾主水脏,水液的代谢,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气亏虚,则水液代谢停滞。本病反复发作,常伤及肝肾,致肝肾亏虚,而肝肾不足又使本病缠绵难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痛风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6]。而肝肾为先天之本,为肝、肾与本病发病提供了佐证。姜德友[7]也认为,先天或者后天因素所致的肾虚,均可使水液及骨代谢异常,从而引发本病。脾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荣养气血者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若脾胃损伤,则无以运化水谷、气血、津液,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郁日久则化热,痰浊日久,痰湿痹阻,瘀血必生,痰瘀互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利,发为本病。正如《濒湖脉学》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现代医学也有研究表明,脾虚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本病发病及经久不愈的基础[8-10]。
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的运化,肝的疏泄条达,肾的蒸腾气化。若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蕴,聚而成痰,痰湿为有形之邪,易袭阴位,痰浊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则发为本病。在气血生化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肝藏血,肾藏精,气能生血、统血、摄血,血能载气,精血同源,若三脏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运行失调,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则关节筋脉失养,发为本病。初期为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血瘀日久,则为不荣则痛;病久则虚实夹杂,经久
不愈。
2 难治性痛风的病理基础是痰、毒、瘀
笔者认为,难治性痛风的中医病机关键是肝、脾、肾三脏亏虚,气血生化运行、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湿、血瘀,痰湿内蕴日久与血瘀搏结,郁而化热则成毒,痰瘀毒互结,热盛则肉腐,从而导致关节破坏、痛风石形成,因此难治性痛风的病理基础是痰、毒、瘀。《类证治裁·痹证论治》指出,久痹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临证指南医案》曰:“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医学准绳六要》指出:“痛风……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考希良[11]提出毒邪致痹的观点,认为痛风急性期病机是脏腑积热,内伏毒邪,遇因触动,毒攻骨节及热毒煎熬,津液停滞,血凝为瘀,酿生痰瘀;间歇期病机是伏毒内蕴。田财军[12]认为,脾肾失调、浊毒内伏为痛风病理机要。李燕等[13]指出,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毒内蕴、痰瘀互结、经络阻滞、气血不调。王海南等[14]提出痰瘀交结是痛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难治性痛风病情缠绵难愈,若能紧紧抓住其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毒、瘀为标这一基本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疼痛,待病情缓解后扶正来防止复发,则无往不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多关节肿痛20余年,复发加重半个月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第1趾跖关节疼痛,伴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皮色发红,皮温升高,自服止痛药后缓解。
10年前因双踝关节突发红肿热痛,伴关节活动受限就诊,查血尿酸升高(具体不详),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给予苯溴马隆、碳酸氢钠、秋水仙碱等治疗后疼痛可缓解,其后一直未规律服药。5年前患者双手、双足多个关节逐渐开始出现大小不等痛风石,关节疼痛加重,仍自服止痛药缓解疼痛,未系统治疗。半个月前因饮食不慎,上述症状复发加重而就诊于本院。症见:双肘、双腕、双掌指、指间、双膝、双踝、双趾跖指关节疼痛,以左腕关节为甚,关节皮色发红,皮温升高,多个关节伸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痛风石,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关节疼痛遇热加重,遇冷稍缓,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腰膝酸软。舌质红有瘀点,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663 μmol·L-1,红细胞沉降率
102 mm·h-1,C-反应蛋白11.4 mg·dL-1。中医辨证属肝脾肾亏虚,痰热瘀毒内阻,虚实夹杂。根据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治以除湿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法,用本科室经验方苗药痛风停加减治疗。处方:生石膏30 g、知母10 g、黄柏10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防己10 g、萆薢15 g、络石藤10 g、岩黄连6 g、三百棒15 g、大血藤15 g、过路黄10 g、姜黄20 g、桃仁15 g、红花10 g、甘草6 g。每日1剂,口服。并联合本科室自制消肿止痛膏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 mg,
每日1次,饭后服用。10 d后诸症减轻。拟上方去生石膏、岩黄连、金银花、连翘,加白术、茯苓、生地黄、山药、狗脊、柴胡、白芍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治疗1个月后疼痛完全消失,痛风石变软、部分消失,复查血尿酸360 μmol·L-1,红细胞沉降率20 mm·h-1,C-反应蛋白1.4 mg·dL-1。停服双氯芬酸钠,控制饮食,限制嘌呤物质摄入。上方继服3个月,再查血尿酸300 μmol·L-1,红细胞沉降率16 mm·h-1,病情稳定,痛风未再发。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2] 刘湘源.难治性痛风石性痛风的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6):619-623.
[3] 刘湘源,郑晓娟.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68-170.
[4] 刘孟渊.加味四妙散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75-677.
[5] 孙益,许淑怡.朱丹溪痛风学说浅谈[J].国医论坛,2007,22(5):14.
[6]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8版.粟占国,唐福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75.
[7] 王俊霞,韩洁茹,周雪明.姜德友从肾论治痛风经
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2):16-17.
[8] 周建伟,张凡,肖鸣.药条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1):15-16.
[9] 陈芝喜,刘小斌,周名璐,等.健脾补肾药对脾虚大鼠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16(4):217-219.
[10] 杨冬花,李家邦,郑爱华,等.脾气虚证模型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以及四君子汤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4,6(2):181-183.
[11] 考希良.从毒邪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J].环球中医药,2011,4(6):460-461.
[12] 田财军.痛风从内毒论治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69-371.
[13] 李燕,胡俊平,巫婷婷,等.痛风性关节炎从湿痰瘀论治举隅[J].四川中医,2013,31(3):111-112.
[14] 王海南,刘宏潇,樊蕾,等.从痰瘀论治痛风的临证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2,30(12):909-911.
收稿日期:2015-09-07;修回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