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茜
摘 要:沈从文先生是20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湖湘文化名人,研究者往往习惯于从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的角度探讨沈从文,尤其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却忽视沈从文的文人书家身份。其实中国书法与文学是具有共生性的,文与字在中国书法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依相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情怀,也成为了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疗养心灵的重要方式。此外,文学和书法极易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迁移影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地域文化、文学、书法3个维度,来探究特定地域条件下的作家书法文化现象。
关键词:湘西文化;沈从文;书文文化;书法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43-03
中国书文相亲相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人们对书文关系最直观的理解,苏轼曾在《论书》中提及:“言有变呐,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沈从文先生也将文学文本与书法文本合称为 “第三种文本”,赞誉其是中国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动力。文与字在中国书法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依相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情怀,也成为了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疗养心灵的重要方式。
沈从文先生是20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湖湘文化名人。他是一位作家,作品真挚细腻,有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情怀,他更是一位文人书家,一生酷爱书法,尤擅章草和行楷,翰墨丹青书写着对乡土的痴情和沉醉。他的书法人生、书学思想都是中国文学与书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湘西文化印象
文学不可避免的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作家生于斯,长于斯,一字一句都深深的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民族的生活、民族的习俗、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思维和民族的审美等,都会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文学的河床之中。然而民族性的形成和延展都与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相联系,这就是‘地域。”①文学是作家与其相生相惜的地域环境能动孕育的产物,作家生活的地域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塑造了文学作品风情万种的地方色彩。对于沈从文而言,湘西文化是他的生命之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境内多民族聚居,沈从文在《从文自传》里坦言这是“一片犬牙交错的广漠山地,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形的复杂、交通的封闭、民族的混杂,湘西似乎成为了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秀美的山水、灵性的土地却培植出了不同于中原文化、都市文明的独特文化因子。有学者提出,所谓的“湘西文化”,就是在湘西本土上,由湘西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并以苗族文化为主体,未经现代文明侵染的山地文化。这种文化古朴、自然、彪悍、倔强,似乎那么铮铮铁骨,却又柔情似水,崇尚着自由和浪漫。多情、神秘、淳朴是湘西土地生命的主旋律。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都存在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积淀,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根植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多民族混杂的家庭,他的祖父是汉族,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这种独特的多民族家庭构成形成了沈从文特有的湘西血统。在《从文自传》里,沈从文这样写道:“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他告我识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汉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母亲的坚毅、柔韧传承着湘西文化的刚柔并济,深深影响着沈从文,促成了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和文学作品中“湘西世界”的构建。
二、“乡下人”的书文求索
1923年,沈从文怀着对国家、民族、人生的深沉忧虑结束了长达6年的行伍生活,毅然从湘西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北京绝非天堂,迎接沈从文的也绝不是鲜花和掌声。对于沈从文而言,北京的都市生活给他带来的并不是愉悦,相反,留给他的却是压抑、自卑和绝望,他成了徘徊在都市文明之外的乡下人、多余人。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和个人得失以外,别的感觉观能有点麻木不仁。这并非你们的过失,只是你们的不幸。造成你们不幸的是这一现代社会。”沈从文冷冷的旁观着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都市,用笔思考着历史和生命的抽象命题,内心充满着痛苦和迷茫。
创作却不能给这位年轻人带来任何的快乐,“我把初期作品上百篇,向一个著名副刊投稿时,结果却只作成一种笑话传说,被这位权威编辑,粘接成一长幅……一齐揉入字纸篓中”。②创作的伤痛、孤独与苦闷、穷愁与无助各种负能量交织在一起,让沈从文痛不欲生,剖析自己、疗治伤口、以书娱情成为了这个乡下人排解的唯一方法。湘西人骨子里的倔强和不屈激励着沈从文在文学和书法的创作中不断求索,其一生中文学与书学的发展形成了相依相成的几个时期。
(一)弃书从文期
沈从文年轻时就酷爱书法,在《从文自传》中清楚的记叙着,当他去四川从军时,贴身携带的小包袱里“有一本值六块钱的《云麾碑》,值五块钱的褚遂良的《圣教序》,值两块钱的《兰亭序》,值五块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这就是我的全部产业。这份产业现在说来,依然是很动人的”。他还曾在《从文自传》中这样描述研习书法的执着:“差弁房中墙上挂满了大枪小枪,我的房间中却贴满了自写的字。每个视线所及的角隅,我还贴了些小小字条,上面这样写着‘胜过钟王,压倒曾李。因为那时节我知道写字出名的,死了的有钟、王两人,活着的有曾农髯和李梅庵,我以为只要赶过了他们,一定就可‘独霸一世了。”由此可见,年轻的沈从文是一个书痴,用功于晋唐法帖,已有自己独特的感悟。现在的怀化市博物馆珍藏着1921年19岁的沈从文篆额书写的一副碑作。碑是芷江警备队长段治贤所立,高2.1米,宽1.2米,正文332字,落款处刻着“潭阳邓其鉴撰文,渭阳沈从文书丹,渭阳沈岳焕(沈从文的原名)篆额”,这是沈氏书法最早的代表作。
然而,沈从文却没有选择成为一位书家,灰暗的社会经历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否定与不满是非常重要的诱因。在王德威的论文《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为看客的沈氏内心的痛苦与抑郁,沈从文已经厌烦了这种麻木不仁的杀人生活,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迷茫和荒谬感。他开始反思和抗争,开始挣扎着在这个冷酷、荒诞的社会中完成自我的觉醒。1920年,沈从文接触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他苦思冥想了4天,结束了自己的书家梦,弃书从文,不再写《曹娥碑》,毅然决然的走出湘西,去找寻不一样的人生。
(二)书文相亲期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是沈从文文学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其精神旅程的成熟期。这段时间沈从文超越了自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以其特有的“乡下人”视角审视当代文明,执着于用细腻感性的笔法勾勒他心中的伊甸园——湘西世界。正如他的代表作《边城》既有对湘西纯情人性的赞美,也有对湘西落后闭塞的忧虑。一位柔情似水的作家,慈悲的看着世间万物,书写着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传统文化的批判、湘西乡土文化的眷顾。
这一时期沈从文书法研习看似停滞,其实不然,毛笔依然是沈从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必备工具,沈氏文学书稿理所当然成为了其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沈氏书法不再是一味的临摹和重复,开始以变应对不变,摆脱束缚,尝试自创一体。比如沈从文写于1932年的《致中华书局函》,书风明显转变,整体风格动静相宜、浓淡得体、用笔灵活多变,令人惊喜。到了30年代末,沈氏书法初有大成。《明清小说文稿》通篇横势,一气呵成,平淡处见惊奇,才华横溢,成为了沈氏书法的佳品。
沈从文不仅仅致力于书法实践,也倾心于书学理论的研究。在《谈写字》一文中,沈从文极力探讨了书法的艺术性问题,为了保证书法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沈从文以为书法的要点是真实的欣赏字的美,而不是玩票或功利性的加以赏析,对社会上玩票式的写字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我们若在这方面还存下一点希望,似乎还有两种方法可以努力,一是把写字重新加以提倡,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玩票的无由插手;二是索性把它看成一种一般的行业,让各种字体同工匠书记发生密切关系,以至于玩票的不屑于从事此道。如此一来,从装饰言,将来比可以看到许多点线悦目的字,从应用而言,也可望多数人都写出一种便利流动的字。……
(三)书文升华期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沈从文历经战争的苦难、人世的变迁,书文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应该说这个阶段的沈从文是孤独的、寂寞的,然而就是这种孤独和寂寞成就了他的飞跃。“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去消化消化生命中的具体与抽象。”③“我需要清静与单独,因此常住在乡下。”④沈从文在寂寞中获得了心灵的安稳,能够在空灵的时空中与生命和自然进行本真的对话,“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⑤当沈从文完成自我的心灵探索、内心成熟而坚定,他逐渐创作出了一组融合生命、自然、文学、自我的独特文章。比如1941年出版的包括《烛虚》《潜渊》《长庚》《生命》等在内的《烛虚》文集,以及《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文运的重建》等。1949年出版的包括《水云》《绿魇》在内的《七色魇集》。
这一时期的沈从文以“静习”的方式来研习书法,与年轻时对书法的简单的技巧重复有所不同,此时的沈从文不仅仅是在习字,更是在创造,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赋予书法沈氏特性——纯真、自然。再次回归书法的沈从文将自己人生的寄遇、得失、苦乐全部融入到了书法的世界,这种最理性、最单纯、最完美的“抽象的抒情”让沈从文书文获得了新生,也为后期沈氏书体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书体成熟期
70年代以后,沈从文的书体完成蜕变走向成熟,章草成为其代表性的书体。章草是中国书法中的传统书体,最早开始于秦汉年间。“章”是指章法、法度、规则,章草可以理解为当时对篇章规则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草书。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即是认为章草有隶书的影子,是隶书的草化,是快速便捷书写的隶书。由此可见,章草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书写者没有扎实的书学基本功和感悟力,绝不敢轻言章草。沈从文从2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章草,至70年代已经自成一派,沈氏章草化古为用,别出新意,用笔灵动秀致,笔笔有锋芒,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汪曾祺曾说:“他(沈从文)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⑥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的郑逸梅评价说:“从文能书,尤工章草,得者珍之。”⑦作家荒芜总结沈从文平生,认为章草成就第一,并有诗云:“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意来。”⑧沈从文80岁作章草代表作《杜甫诗轴》,此轴4行,正文60字,录杜甫五言诗一首。这幅章草作品体现了沈氏章草的最高成就,用笔刚柔并济,章法完美,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近代章草名家王世镗论章草之故有云:章贵简而便,今欲流而畅,今贵速,章贵迟。沈氏此作得之。此轴下笔有由,中规人矩,结字高古,布置妥贴,颇有明人宋克遗风。⑨
对于章草,沈从文将书写与实践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章草观,对章草的流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秦简古隶与汉简八分书、汉简中草化的八分书3个观念与章草的渊源,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文中体现出的沈氏章草情怀让人感动:
章草大部分结体简化,出于“古文”,比秦篆似还源远流长,至今犹宜一一翻案也。……其实就事言事,点划呈波缬,飘撇起伏,或系战国春秋之际,由金银镶嵌文字而来,秦以“玉筋”法加以统一,或钉头鼠尾,平板质实,已无个性可言。汉代犹因袭,约定俗称,省事而已。但社会一发展,即矛盾明显,不适于一般社会需要,因之便于一般应用,从宽博得体之隶书,于是再加以简化,楷书基础因之确立。官文书则所用隶体即从之而出。世传“章出于隶”,事实上分隶成熟于东汉,比章草晚得多。
章草部分出于篆体,近年出土新材料日多,木石砖漆均证据可得。且早于分隶,亦有材料可证。又西汉不定形之隶书,体多宽博,少飘撇作态处。出土零星材料亦甚多。因此得一新的启发,即东汉定型之分隶,重飘撇钩挑处反近于受章草影响用笔而来。⑩
书法艺术不仅是字的书写,更是书写者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的彰显。没有精神的书法作品,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论多么完美、无可挑剔,都不过是简单机械的复制。沈从文是一位文学书家,他的书法将细腻的人文情怀融入到了书法的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人书合一”的精神外法。一个来自荒蛮之地的外乡人,带着对湘西世界的无限眷恋,用自己内心最温柔、最深情的笔触坚守着作家纯真、善良、大气的风格,承载着对自然宇宙的敬畏,对生命人性的悲悯,用其赤子之心成就了有湖湘韵味的沈氏书法文化情怀。
注 释:
①李继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0-351.
②沈从文.抽象的抒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3.
③⑤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2,3.
④沈从文.白魇.沈从文全集(卷12).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57.
⑥曾敏之.天末怀沈从文先生.我所认识的沈从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62.
⑦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539.
⑧荒芜.关于沈从文先生一纸壁斋说诗.文学,1985,(5):29.
⑨王焕林.抽象的抒情-沈从文书事、书论及作品述评.书法之友,1997,(6):16.
⑩沈从文.叙章草进展.沈从文全集:第31卷.山西出版集团,2009.136.
参考文献:
〔1〕王建仓.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叙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3—123.
〔2〕刘刚.湖湘历代书法选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李继凯.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66—177.
〔4〕石柏胜.文化选择与审美判断:沈从文研究综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5〕布小继,李直飞,苏宏.张爱玲、沈从文、贾平凹文化心理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6〕梁桂莲.审美的诉求—沈从文文论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7〕李继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李青果.读书,收藏,“日知录”和学人影响——论沈从文先生的学术养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9〕孙晓涛,李继凯.再论沈从文与书法文化[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2).
〔10〕若水.笔端流淌着人文情怀——沈从文的一通手札[J].收藏,2011,(10):104.
〔11〕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