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卡
一个世纪前,
当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破旧的画室借酒消愁时,
比他大3岁的毕加索已经粉丝成群,画价高昂。
两位亦敌亦友的天才,
一个潦倒短命,
一个辉煌长寿。
这并非完全是运气,
而与他们的性格和理念息息相关。
殊途同归的是,
二人的杰作如今都成为国际市场最梦寐以求的重磅硬货。
毕加索和莫迪里阿尼是如今全球拍场上最贵的两位画家。
前者《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以1.8亿美元占据榜首,
后者《侧卧的裸女》以1.7亿美元位居第二。
这两位20世纪绘画大师,
是相互敌视的,
也是相互欣赏的挚友。
他们都为对方画过肖像。
这在文人相轻的艺术圈,
很是罕见。
“我希望自己的一生短暂而饱满。”莫迪里阿尼(以下简称“莫迪”)的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他的一生。如果这真是他的希望,那么他的确如愿了。
这位1884年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的画家,原本没想走艺术的道路。14岁时,他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弃学业。为了使莫迪以后能有一项技能以自立生活,两年后,母亲让他学画,没想到他竟表现出艺术天分,其画有塔什肯尼画派的强烈色光。
由雕塑转绘画 个性超级难搞
1902年18岁的莫迪进入著名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受同龄文艺青年的感染,他开始吸毒,开始尝试波希米亚式的放荡生活。1906年, 22岁的莫迪来到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他先搞雕塑,受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的影响很深。后者是他在蒙帕纳斯的邻居。
初到这里时,莫迪帅气的外表、优雅的谈吐和良好的家教,为他吸引来了一票的朋友和一床的情人。后来因为喜欢印象派、后印象派、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和毕加索,莫迪转入绘画。他以诗人的气质和雕塑家的眼光逐渐形成一套独特风格。他那些泛表现主义画作里的众多长颈美女是超越时代的经典符号,优雅脆弱、唯美忧伤的混搭气质可谓独步天下。
但令人抓狂的是,他深陷酗酒和吸毒的恶习,加上狂傲的个性,完全搞不定与方方面面重要人物打交道,比如评论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愤世嫉俗的莫迪,甚至当面取笑和拒绝并不了解他艺术但是超级富有的大藏家。他也只为自己喜欢的朋友画肖像,而有钱人请他画像,却经常被放鸽子。
超级难搞的莫迪,几乎卖不出画,生活无着。即使如此,他依然不改浪子生活,酒精、毒品和女人,一样都不能少。这完全一副“no zuo no die”自取灭亡的架势,令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的朋友们便凑钱送他回意大利。1912年,他回到故乡,重拾雕塑,却不得乡民喜爱。他忿而将作品抛入当地运河,发誓再不搞雕塑,并重返巴黎。多年后,已故的莫迪名声大噪,人们纷纷下河打捞这些雕塑,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是他的乡亲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的淘金故事,但有一点是事实:他的雕塑现在比钻石还贵重。莫迪1912年前后创作的一个石雕《头像》在2014年创下7070万美元(人民币约为4.3亿元),丝毫不输顶级绘画的身价。
受托创作裸女画 挣钱养家
在莫迪的生活中,他对两个女人用情最多,先是来自南非的英国女诗人碧萃丝·海丝汀丝(Beatrice Hastings),后是他在巴黎学画时遇到的纯情女孩珍妮·海布特(Jeanne Hebuterne)。碧萃丝聪明有主见,给了不会生活的莫迪很多帮助,但莫迪认为她太过强势,而碧萃丝却认为他不争气,恨铁不成钢,二人最后吵架分手。1917年,珍妮进入莫迪的生活。她比他小11岁,虽然二人之间没有碧萃丝那种精神交流,但珍妮对他十分崇拜,他们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谐。顶着自己父母对他俩的强烈反对,珍妮坚持生下女儿,取名珍妮·莫迪里阿尼。莫迪为妻子画的肖像日后成为最受称道的作品。2013年他画的戴帽子的珍妮,以2690万英镑(约2.64亿元人民币)成交。
女儿出生后,莫迪有了挣钱养家的压力。当时他的朋友和赞助人Léopold Zborowski看不下去这可怜的一家三口,他想办法委托莫迪画一批画。他把自己的公寓借给莫迪夫妇居住,为莫迪提供模特和绘画材料,付给莫迪每天15到20法郎,让他能画下去。这批受委托的作品,完全不同于莫迪以前笔下的朋友和情人肖像,不仅富有形式美感,还饱含生命激情,或者说有一些情色成分。这批1916-1919年创作的裸女画,现今成为市场上最诱人的宝贝。2010年,他的一幅坐着的裸女拍得6900万美元(人民币4.6亿元)。另一张轰动的例子就是去年被刘益谦用1.7亿美元(人民币11亿元)买下的那张侧卧的裸女。
35岁病逝成绝唱多年后星光灿烂
1920年1月,莫迪的画刚有了市场,不料却因肾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而死,时年35岁。莫迪的去世让即将第二次临产的珍妮痛不欲生。就在他死去的第31个小时,24岁的珍妮后退着从5楼的窗中跳下,颅骨碎在了街石上,带着腹中的婴儿离开了人世。他们的女儿才一岁多就成了孤儿。
毕加索和其他几位艺术家在大雪纷飞中出席了简单的葬礼。墓碑上镌刻着:“阿米迪奥·莫迪里阿尼——不走运的画家在荣耀即将降临之际被死神召去。 珍妮·海布特——忠贞不渝的妻子为伴侣献出了生命。”
莫迪生前默默无闻,然而去世10年后,他悲剧性的人生和作品独特的视觉表现吸引了众多人的好奇。像同时代的其他杰出画家一样,他以耀眼的才华、狂热的创作,甚至用自毁和早逝,变成了一个无法忘记的绝唱。如同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南太平洋时的那个预言一样:“会有那么一天,他们把我们当成神话人物,或是报纸上杜撰的传奇。”
在 20世纪之前,艺术家们一般在有生之年都享受不到因自己作品而带来的荣华富贵和评论家的赞誉。但是毕加索有幸做到了。他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某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
但这一切并非只是“走运”。实际上,在上世纪的前40年中,毕加索十分重视和努力地赢得艺术商人、评论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支持。他很明白,建立声名和销售作品是要靠这些人鼎力相助的。
换句话说,毕加索不仅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极为敏锐精明的商人。他一生大约创作了2万件画作,的确数量庞大。毕加索还能把这些作品卖上好价钱。其成功之道与当今奢侈品市场的黄金定律非常一致:有限的投放(他晚期只通过Kahnweiler画廊销售作品);足够的个性(譬如他将非洲风格的艺术融入自己的创作);聪明的社交(他经常给知名的收藏家以及那些“品位缔造者”画肖像);相当“多彩”的私生活(拥有过数不清的情人)。
所有这些因素让毕加索成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是美术教师。他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自1900年之后,其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度过。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首位只在画廊办个展的现代画家
20世纪初,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显示出价格的上扬,随之也带动了当时年轻一代的市场。毕加索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后起之秀。
那时,民间群展这种展出形式已经颇为普及了,还有独立社团赞助的沙龙也多起来。但是在把新艺术传递给公众的这个环节中,私人画廊变得愈发重要了。在1910年,先锋艺术界的著名评论家纪尧姆·阿波里耐(Guillaume Apollinaire)发现:“由私人画廊推出的艺术家个人展览看来要消减每年大型沙龙群展的威力了。”由于许多画家选择把他们最具代表性的新作第一时间放到画廊展出,当同样的作品在沙龙展上出现时,已经没那么轰动。此后,画廊逐步代替了沙龙群展,成为新艺术最核心的展览空间。不仅巴黎如此,其他艺术中心城市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有趣的是,1900年从家乡西班牙来到巴黎的20岁毕加索,正是重要的现代艺术家中第一位只在画廊办展而不参加大型群展的画家。在这方面,他树立了一个典范。后来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效仿此路。就这样,一个高度自由竞争的蓬勃的艺术市场正在形成,只是当时大多数艺术家、评论家、画商和收藏家们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滞后。
最早的艺术基金“熊皮”俱乐部助其一臂之力
除了在画廊办个展,20世纪初还有另一个相关的现象,这就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较早购买富有创意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日后能够获得不小的经济回报。那些获利的收藏家们,通常都是在起初听取了这些艺术家的建议,并且很早就开始收藏。创新的当代艺术品能升值,这个观念让许多天才艺术家得以度过事业的起步期。正如英国艺术家学者艾伦·鲍内斯(Alan Bowness)所说:“几乎每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创作初期都吸引了一两位收藏家的持续支持,这些收藏家几乎总是出现在所有相关的场合。他们和艺术家是好朋友,也听取艺术家的建议。”
对于一个富有竞争的艺术市场来说,这可是关键特征:艺术家的创作不必为了取悦大众,甚至不必取悦许多收藏家。在成百上千来看展览的观众中,只需要获得一两位稳定买家的支持。如果支持的时间足够长,这位艺术家成名了,那么就会激励其他收藏家去发掘新的艺术家!毕加索有幸成为这个理念和机制的最初受益者之一。
在1914年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就有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当时先锋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毕加索在这场拍卖会上更加声名远扬。故事得追溯到此前10年,一位年轻的商人安德鲁·里弗(Andre Level)组织了一个收藏家联盟。他和另外的12名合伙人每人拿出一笔钱组成了一支基金,每年允许里弗购买2750法郎的艺术品,并说好在10年后卖掉全部作品清盘。这个团体取名为“熊皮”俱乐部。(此名来自法国寓言诗人拉方丹La Fontaine的寓言,讲述了两个设下陷阱捕获野兽的人提前“卖给”皮货商人一张大熊皮,结果后来却未能捕获大熊。)里弗买了早些时候的艺术家作品,包括高更和梵高,但是把更多钱用来购买了年轻一些的艺术家作品,特别是毕加索和马蒂斯。当10年积累下来的画作拍卖时,总成交额达到116545法郎,是整个团体10年来总投资的4倍多!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画作价钱最高。其中毕加索的一张早期代表作《卖艺人家》(The Family of Saltimbanques,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卖到了12650法郎,是当初1905年购买价格的12倍还多!这场拍卖被看作是立体派和野兽派作品市场的巨大成功。
对于此次胜利拍卖的新闻报道让毕加索不仅在法国出了名,其名声还远扬到美国。在那时,这是首次公开拍卖一组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它的成功让更多人确信,当代艺术可以成为一项好的投资。这个喜讯给新时期的艺术自由打下了基础,让艺术家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创作,而不是听从于赞助人的想法。
神通广大的经纪人搞定欧美市场
现代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接受采访时,曾长篇大论地讲述到毕加索如何长期用心经营自己的作品与市场。他说到,毕加索与市场的关系看似极为矛盾。一方面他竭力支持共产主义,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另一方面他去世时已是法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艺术大胆革新,但同时他在巴黎与自己的经纪人隔墙而居了15年之久。1918年,毕加索斥责了过于乌托邦的经纪人里昂斯·劳申伯格(Leonce Rosenberg),并生气地说“这个商人,是敌人!”当里昂斯离开后,他的兄弟—— 更精明和富有的保罗·劳申伯格(Paul Rosenberg)成为毕加索的经纪人,并为他的艺术风格的顺利转型提供了经济支持。这里所说的罗森伯格兄弟,在法国以做画廊生意而闻名。其家族在法国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发展当中都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1918年夏天,38岁的毕加索开始与保罗合作。同时,魅力四射的艺术赞助人尤金妮亚·埃拉苏里斯(Eugenia Errazuriz)邀请毕加索和他新婚的妻子鸥嘉(Olga)去她在比亚里茨(Biarritz)的别墅度蜜月。在那里,毕加索认识了一群温文尔雅的艺术商人,他们常常把画作卖给埃拉苏里斯的尊贵客人。劳申伯格和他的老搭档乔治·威尔登斯坦(Georges Wildenstein)也在附近租下了别墅。这个夏天,毕加索给这些艺术商人的妻子和孩子们画了不少肖像,并借此与之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其余时间,他们不断讨论,最终决定了新的市场策略:威尔登斯坦作为幕后赞助人,劳申伯格作为毕加索在世界范围内的经纪人。二人还承诺,每年都会购买毕加索的一大批画。就这样,威尔登斯坦给予了毕加索15年的大力支持,直到1932年退出合约。而毕加索和劳申伯格的紧密合作持续了21年之久。
保罗·劳申伯格跟毕加索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合作,他对于使毕加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画家起到决定作用。比如毕加索的首次个人美术馆的展览,就是保罗·劳申伯格做的,在苏黎世的美术馆。这个展览非常重要,使毕加索成为一个美术馆级的画家。他还通过商业的渠道和美术馆发展的渠道,将毕加索推荐给了美国非常重要的收藏家。尤其是法国被法西斯占领以后,保罗把自己的画廊和所有的事业全部转移到了美国。所以在美国可以看到大量的毕加索作品尤其是精品。
1924年,一桩非比寻常的交易又反映出毕加索对市场的双重态度:毕加索把《亚维农少女》卖给了时装设计大师雅克·杜塞(Jacques Doucet)。整件事情是杜塞的艺术顾问、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安德烈·布莱登(Andre Breton)与毕加索商谈的。实际上,毕加索当时拒绝了很多买画的订单,唯独答应把自己珍藏的最重要的早期立体派作品以低于市场价卖给了布莱登的大客户杜塞。他是怎么想的呢?原来,他把这次的交易看作是推动自己与布莱登关系的绝好机会,即,巩固与超现实主义流派关系的契机。他认为,这比把此作高价卖掉要有意义得多。
毕加索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让人清晰看到,作为当代前卫的艺术家,与商业打好交道,是一项多么关键的能力。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92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名利双收的一生。
毕加索身高大约1米62,莫迪1米65左右。同样是小个子,同样才华满腹、精力充沛,莫迪和毕加索的一辈子,差别咋这么大?
一个是忧郁的独行者,不合群,不入世。狂傲自负的外表下,隐藏着怀才不遇的自卑与绝望。一个是情商和财商双高的艺界领头人,野心勃勃,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况且,莫迪也无法和毕加索千变万化、压倒一切的艺术天赋相抗衡。“我是又一个被毕加索所害的人。”
由于毕加索的能量太过强大,同期不少优秀艺术家都显得稍许黯然。在立体主义风靡一时的时候,莫迪的画虽然比毕加索的更富有感情,但莫迪的光彩仍然被耀眼的毕加索遮盖。
话说毕加索称霸巴黎艺界,但是不羁的莫迪从来不甩他,有时还故意挑衅,气得毕加索直呼莫迪是“一个疯狂的意大利混蛋”。如果把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比作一头壮硕的斗牛,那么来自意大利的莫迪就像一位混不吝的斗牛士。
但是随着双方的了解,毕加索激赏莫迪的才华。他曾稍稍放下派头,对莫迪好言相劝。他提醒莫迪要积极与经纪人和收藏家保持紧密联系,这些人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同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特别是少喝酒。但是忧郁又无奈的莫迪,对毕加索的话,嗤之以鼻。他无法控制酒瘾和毒瘾,肺结核像魔爪一样吞噬着他的健康。
毕加索屡次想帮他,都被敏感而倔强的莫迪一棒子打回。有一次,毕加索亲自开车,带着莫迪去巴黎郊区拜访印象派大师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雷诺阿当时已经77岁左右,快走到人生尽头(他78岁去世),住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大豪宅里,院子里花草繁茂。其光影梦幻的美作,带来巨大财富和优渥的晚年生活。雷诺阿与毕加索之前已经熟识,初次见到莫迪,他洞察出这小子的复杂内心,直问好几遍“你疯了吗?”回去的路上,毕加索对莫迪说,“见过上帝了吧。绘画可以带来成功、财富、舒适、安逸。”莫迪却还是不以为然,其实心里也泛起一丝羡慕,更多的则是望尘莫及。
莫迪的早逝,让毕加索记忆深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晚年在病榻上时,嘴里仍低吟着莫迪的名字。也许这个名字对毕加索来说意味着激荡的青春与才情。
作为世俗个体,莫迪的一生是失败的。他不善经营,贫困潦倒,仅有着纯粹的艺术追求和狂放的骄傲自尊。
天赋异秉又有商业头脑的毕加索,显然很懂得怎么混江湖。他一手推进创作,一手集结各路力量来共同运作市场。所以他的成功是一个集体的成功。这正是毕加索的高明之处,善于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