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市场的偏见,社会的定义,性别的孱弱,内在的不安,还是从本质上来说,女性群体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持久性可能真的比男性稍逊一筹呢?本刊很愿意就此征询艺术圈中各界资深人士的想法,让TA们在这个话题上给予关注的人们更多的启发。
李苏桥
当代艺术收藏家
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并不是都低到地板上的,也有在艺术市场中搞得风生水起价格冲到天花板的,如草间弥生的作品等等;所以我觉得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低迷,不是媒体或者部分人推定的所谓性别歧视。在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展示个性的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和西方,艺术世界内的“男女平等”根本不是一个话题,我们在今天的艺术世界里看到的一小部分女权主义艺术家不断在强调这个话题并说明不了什么,她们更多的是指向过去和未来而非讲述今天。
市场价格的低迷,是市场对女性艺术家作品板块经过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后得出的经验判断;并完全为艺术品投资参考所用的;我个人觉得艺术品市场的风险不是价格的波动性太大,而是市场的流动性太差,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中一定不会选择缺少共识的历史上成功概率低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板块,从这个角度看,资本选择什么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女性艺术家作品在今天没有被选中为资本市场搏杀的大概率事件也就没什么可评点的了。
女性艺术家作品没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作品的质量毫无意义上的关联;我自己的收藏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如崔岫文,陈可,孟阳阳、向京、杨帆等,从喜爱的角度去收藏完全可以忽略性别;但从投资的角度去收藏,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资本很在乎创造那些投资标的艺术家们的性别。
詹 皓
资深媒体人
首先,按照性别来划分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并不科学。历史上,除非出现了女性主义浪潮并辐射到艺术领域,或者出现了女性艺术团体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般而言,不会专门讨论女性艺术家。其次,从艺术家的成功之道看,根据一些女艺术家的看法,她们认为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赢得与男性艺术家相同的地位,这是女性的人生规律导致的。
从事艺术,的确需要女性付出加倍努力,而以一直以来女性的社会角色而言,她们的确很难兼顾好艺术、家庭和职业等角色,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相对男性而言,显得困难,这也是女性艺术很难成气候的重要原因。
我个人对此有个小跟踪。10年前,四川美院一批毕业生风风光光地举办群展之际,很多收藏家凭着对学生们未来前程的无限想象,纷纷下手收藏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其中就有不少女生,虽然当时她们的作品非常出挑,甚至超过同龄男生的水平,但是也有藏家对此表现出了谨慎。他们认为,现在,可能是这些年轻女性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而未来,就业、生活、恋爱、结婚、生子、家庭等各种问题会接踵而来,她们能否顺利通关,存在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男性。
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批川美毕业生中,目前还在美术界从事绘画的比例虽然超过50%,但表现一直保持稳定的女生,只剩了一两位。当然,还有一批成熟女性从事绘画,类似于柴静那样,身后站着一大批坚实有力的男性,所以她们往往会成为美术界的一道风景。但她们当中,艺术票友居多,能深入而扎实地对待艺术的很少;她们画画时,往往能被众人力捧,但真正能获得艺术史认可的极少。
这是另外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现象,因为能从票友上升到真正艺术家的极少,所以不能作为一个艺术史现象来说,顶多只是个社会现象。
肖 戈
“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主编
坦白说如今仍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也许就个体来看,会有一些出众的女性艺术家,如草间弥生、阿布拉莫维奇等,她们的成就也超过了很多男性艺术家。但从整体来说,这个数量显然是不够的,女性在艺术圈中仍旧缺少话语权。
因为没有话语权,自然就会影响收入、名声等各方面。再加上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女性在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往往会将精力逐渐转移至家庭生活中,这就会影响她在事业上继续执着的投入,市场价值自然就会下降。
正如琳达·诺克琳分析的那样,女性在社会、历史、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先天问题,最终导致了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积极地投入艺术创作中。
李亚俐
龙门雅集董事长
若总消极地将女性艺术家成就被低估归罪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允,或许才是造成她们价值被低估的主因。不错,生理特质差异,曾让许多才气纵横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生涯选择时,毅然决定顺从身体中的女体母性天职宿命。因此,直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兴起,女性艺术家们仍停留在成众族群细小,孕育土壤单薄的环境里。
不过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如奥基弗(Georgia OKeefee)当年花朵中的女性创作特质,在世纪中期就受到欧美史学家认同。同期的Frida Kahlo、Louise Bourgeois、草间弥生、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的成就与影响力亦陆续备受肯定,开启“女性艺术主义”兴起之门。
伴随国际艺术市场流转积累,2015年,草间弥生、辛迪·雪曼、凯迪·诺伦 Cady Noland 、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等著名女性艺术家的总体作品交易,已达美元数千万及上亿的行情,早超过无数同期男性艺术家。
近来,专题女性艺术家展览频出,就是艺术市场分化的善果。市场是聪明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才情再高的女性艺术家,如果创作形式与主张不具无懈可击的完整说明性与延续性,自身艺术性格不具强烈自我中心的固执与坚持,甚或没有足够的创作精品数量支撑长期市场营运与成长期待,如何能获得他们的青睐?
画廊经营者选择有才华的艺术家时,也大致会如此考量,往往和性别没有直接关系,重点是是否具有超越性别的坚强持续力。中国艺术市场,由于至今未出现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女性“艺术大师”,如日本的草间弥生等,在缺乏同比参照的价格标准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往往不是输在起跑点,而是在某上行阶段价格完成的后续行情上。
艺术无性别之分,市场却具数据之比。但如果女性艺术家们在心态上,放弃争取资源分配者的“施舍”,而在女性日渐丰厚的土壤里以才华“与男性参照,与女性竞争”,积极参与任何才华展现的机会。那么在如此良性的循环中,女性艺术大师的出现,市场价格的增长,结果怎会不是“必然”?
孙 良
艺术家
我觉得艺术家本身不应该太关心钱,这不是我们该过多关注的事。现在的艺术家都太注重于市场价值,这样的艺术是有问题的。女性的艺术如果不谈价值,不谈金钱,可能就会变得更加自由,自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