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平
人们常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如今,我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
前几年,我的奶奶得了胆结石,需要住院开刀。妈妈听了非常着急,因为开刀需要很多钱。于是,妈妈便四处借钱,让奶奶住院。在奶奶住院的日子里,妈妈天天守在医院里,给奶奶端茶喂饭。有一天,奶奶想吃西瓜,妈妈答应给她买。可是,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西瓜很难买到。妈妈四处打听,最后得知一个饭店里有储存的西瓜,妈妈花了许多钱,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妈妈顾不得休息,又把西瓜切成薄薄的片,榨成西瓜汁,回到医院一口一口地喂给奶奶吃。这一口口西瓜汁是妈妈尊敬老人的一片深情。有时候,奶奶大小便失禁了,妈妈不怕脏不怕臭,又是换床单,又是为奶奶擦洗身子。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奶奶康复了,妈妈却因为操劳过度,身体瘦了一圈。多么孝顺的妈妈呀!
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她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应该怎样尊敬老人。
王浩同学的这篇习作,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描绘了一幕幕孝敬老人的景象。文章以“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总领全文,用妈妈的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作文。
不过,就题目与内容的联系看,这篇作文有明显的缺陷。在“妈妈这样教育我”这个题目中,“我”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应该成为“主角”,至少应该在文中出现,并以“我”的言行引出矛盾,由此突出妈妈对“我”的教育,这样才切题。小作者忽略了这一点,全文只记述了妈妈孝敬奶奶的事,“我”成了“旁观者”,既没有写出“我”受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描述出“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更没有利用“我”对待奶奶的态度设计矛盾,并与妈妈的言行形成对比,因此与题目的意思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把题目改为“孝敬老人的妈妈”,那就非常切题了。
“妈妈”和“我”,是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文章要突出“身教重于言教”,“我”是必须“出场”的。只有写出对待“奶奶”的不同态度,才能突出妈妈对我教育的效果,才能符合本文题目的要求。小作者,你说是不是这样啊?
(编辑 旦 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