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榕
摘 要:利用统计数据,对洪湖市2004—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状进行图表分析,了解洪湖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原因,对洪湖市农村居民增收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改善洪湖市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洪湖;人均纯收入;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40-04
一、洪湖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
2005—2014年来的十年里,洪湖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在迅速上升,从2005年的4 656.89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9 625.08元,累计增幅达到4 968.19元,提高了107个百分点。2011年的年人均纯收入11 166.70元比2010年的9 446.49元,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12年的纯收入12 795.29元,比2011年提高了14.58%。
2005年,洪湖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18.43%,家庭经营收入占80.33%,财产性收入占0.28%,转移性收入占0.96%;2013年各项收入分别占18.97%、62.35%、0.35%、2.04%,表明工资性收入在这十年中较为稳定,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明显锐减,但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还是明显高于其他项收入。十年间,增长最多的是转移性收入,提高了2.1倍,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依然处于低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洪湖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但目前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家庭经营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80%。其次就是工資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约占18%和1%。
工资性收入随着洪湖市年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也逐年形成上涨趋势,据统计数据分析作为洪湖市农村居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是农村常住人口外出从业所得收入。农民外出从业所获收入约占平均每年工资性收入的62.04%,且自2008年来,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所得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四年来才稍有所减少,但直至2012年,其所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仍高居61.4%。农村居民在本地企业中所得收入从最初的2005年仅占工资性收入30.06%,持平到2012年的31.02%。2012年,洪湖市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获得收入205.49元,占工资性收入的7.58%,占总收入的1.61%;在常住人外地从业中获得收入1 664.89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1.4%,占总收入的13.01%。表明自2013年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明显增加,农民将外出务工作为主要出路。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外收入是居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基数,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是洪湖市农村居民不可替代的最主要收入渠道,从2004—2013年来呈现出直线上涨趋势。农村居民从事第一产业所得的收入平均约占家庭经营收入的96.32%,平均约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总数的77.83%,这一比例证明了第一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流渠道,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由于洪湖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更有发展第一产业的各方面优势,农民都集中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等第一产业,导致第二三产业在洪湖农村的发展空间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尤其是第二产业,在最近2013年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0.71%,发展严重不平衡。
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其平均每年仅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0.34%。2004—2009年的六年来,洪湖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减仅在7元上下稍有波动,2009年以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增长势头强劲,迅速拔高。由图表中,2010—2013年中财产性收入可得,这四年中,2013年的财产性收入数是2009年的3.2倍。增长速度甚至大于纯收入增长速度,说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空间巨大,有待挖掘财产性收入潜力,强化农村居民投资理财观念,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见下页表1)。
洪湖市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从2004年的103.24元剧烈下滑至2005年的44.65元,刷新了有始以来的最低点。2005年转移性收入为71.09元,仍然没有缓和过来。自2005 年后转移性收入持续低迷,一直到2008年收入开始回暖,2008—2013年间,转移性收入势头突飞猛涨,一路高歌,至2013年收入已经达到346.65,相比最低点增长了676%,将近高出了约8倍。转移性收入一定程度上与地方的财政状况有关,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相对较为充裕,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较高。加大农村居民收入项目的转移支付,增加各种直接补贴,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2008—2013年间洪湖市农民转移性支付大幅增加,这一快速增长说明了国家政策对政府的巨大影响,政府在这六年中扩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比重,放宽对农民的政策,收入成效十分明显(见表2)。
二、洪湖市农村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收入来源减少
2007—2012年洪湖市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所得收入平均占工资性收入的65.03%,占总收入的13.55%。劳动力转移受阻,一是洪湖市地域乡镇企业的发展缓慢,不能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较低,使得劳动力流失。二是企业方面用工歧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洪湖市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多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迅速的“北上广”、珠江三角带等沿海省份。“北上广”地区对就业人员要求高,而且资本与技术替代了农村劳动力,难以稳定就业,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
(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均衡
而洪湖市第二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工业增速回落、石化装备行业滑坡、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几方面问题。2013年工业增速稳定在14%左右,2014年呈现下滑,最低降到11%,2015年工业增速持续下滑,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低于去年同期3.65个百分点。2015年洪湖市石化装备制造产业严重滑坡,大部分中小企业订单不足,部分实力强的企业也出现订单量下滑的状况。洪湖市农村居民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较少,就近2013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不到3%,平均约占农村居民年人均总收入的不到2%。政府在发展第二三业产业方面的力度严重不足。
(三)农业基础设施老旧,影响农作物收成
洪湖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得城乡的差异尤其明显。一是水利设施普遍老化,灌溉效益低下。洪湖市多数没有配备机械化灌溉设施,农民要到较远水塘引水灌溉,严重影响农民劳动效率。二是洪湖市黄家口镇是防汛重区,然而东荆河黄家口13处的工险段检测出镇内7座二级泵站存在严重隐患,防汛监测管区排洪器材没有定期维护,在严重威胁到了汛区农作物的生产安全。三是洪湖市重大病虫测报区域站设施管理不善,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戴家场镇因虫灾蔓延,导致全镇近5万亩中稻、8 000亩再生稻受到虫灾的侵害,影响农民增收。
(四)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单一
从洪湖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收贡献率来看,2003—2013年期间,工资性收入平均每年拉动总收入增长16.4%;其次家庭经营收入平均每年拉动总收入增长13.9%。洪湖市农民的收入来源仅靠工资性收入中外出务工所得是不合理的,其可以短时间内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不能确保农民持续有效地增加收入。而近年来,农村居民逐渐放弃务农,使得土地荒芜,农业产品收成减少,农民不能实现长期大幅度增收。
(五)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思想保守
一是洪湖市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二是多数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率偏低,不重视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增产技术难以在农民中顺利推广。三是农民没有创新意识,思想保守,总是守着自家的几亩田地过日子,仅依靠售卖农作物获得单薄的利润收入;不愿尝试新事物,对待村里组织的合作社项目缺乏积极性,适应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三、提高洪湖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洪湖市农民要大幅度增收,应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发展稻田农业。针对沙口镇等地的千亩稻田,当地合作社可以联合农民推广“虾稻共育”生态稻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二是致力观光农业。在滨湖区建立DIY农场,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提高农业效益收入,改变农民对从事农业无出路的观念。三是打造生态农业。建立洪湖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开辟绿色通道,提倡清洁肥料,开发农村沼气系统,让农村废弃物能源化,实现真正的生态生产化。
(二)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让农民增收
转移一个劳动力的收益相当于发展于一个农业劳动力收益的三倍。一是针对大同湖等贫困地区,洪湖市政府应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在农民农忙季节返乡时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各乡镇还可联合有用工需要的洪湖经济开发区、府场经济开发区组织大型招聘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来源,实现农民增收新的跨越。
(三)挖掘第三產业增收潜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洪湖市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的进步。利用乌林镇的温泉旅游景点,在当地建立国际温泉度假村及温泉酒店,提升乡镇客流量,为周边农民搭建就业平台,更好地带动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瞿家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厚红色资源。洪湖市应加快形成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的立体旅游格局,开办革命展览馆,带动消费,提高经济贡献率,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来源。
(四)实施农产业规模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
一是实施农产业规模化政府要全力扶持洪湖市德炎水产、中兴能源等知名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吸引武汉等地企业家带入先进管理技术与投资资金,建立更多产业园项目。二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应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对洪湖市的淡水鱼业、水稻种植业、林业等产业进行战略结构调整;将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重点关注方向,生产具有洪湖特色的农产品,如野生甲鱼、双黄咸鸭蛋、沙湖大黄桃等。三是农产品实施水生蔬菜产业化,在洪湖市经济开发区打造三百里荷塘的特色“荷”经济。叶家门村黄牛湖的百亩荷塘在夏季莲蓬采摘后,可制作荷叶茶、干莲子、莲子罐头;莲藕进行深加工后还可生产藕粉、野藕汁、速冻藕片等荷塘副产品,前景利润丰厚。施行农业产业链深加工一体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打造地域品牌。推广“洪湖莲藕”“洪湖水乡”等湖北省著名商标,利用洪湖市莲藕的知名度,提高洪湖市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加大农产业科技投入,保证产品生产优质化
农民收入要提高,应该加大农村生产业的科学技术投入,让农业生产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一是在耕地面积较多的石码头村、老官庙村,全面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生产区,引导农户发展再生稻双收。二是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在以水产业为主的小港管理区建立莲鳖共养生态养殖项目,同时产出莲子及藕带,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三是在戴家场镇聚丰合作社的300亩耕地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种植新品种后,每亩可产出500公斤的抗稻瘟水稻,让农民收入依靠科学技术而增加。
(六)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洪湖市政府应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一是各乡镇支持鼓励当地农户集中整合高标准农田,转向种植专业大户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类似柴林村等低湖田区,村民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将村里百亩土地租给当地生态农业公司,农民不仅有土地出租收入,还有基地务工工资,同时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洪湖大同湖管理区盛产葡萄,可以联合当地农民发展葡萄园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种植道路,让农民持有股份,入股合作社,增加农民财政性收入。
参考文献:
[1] 朱晓霞.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5,(5):127-128.
[2] 喻淑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2,(3):39-40
[3] 石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收入对策分析[J].农村展望,2007,(11):19-22.
[4] 常春华.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76-78.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