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权
前不久,网上一篇《为什么德国人拿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诺贝尔奖,却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疯狂转发。文章说,德国的《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也就是学前班。作者似乎意在指出,德国正是这种“先进教育理念”培养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后经《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证实,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的说法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其实,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相反的,德国的学前教育还有其独特的魅力。德国人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相应的阶段孩子要做相应孩子的事情,幼儿阶段该是孩子快乐玩耍时期,如果过早地在幼儿园就开始知识学习,那么孩子的童年就会被剥夺。德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贴近自然、崇尚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开放式个别化的混龄制教育让儿童自由发展
在德国,所谓混龄制教育,就是幼儿园的班级类似于一个温馨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像兄弟姐妹般地生活在一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德国混龄制教育之所以能在幼儿园全面实施,主要是得益于家长群体的思想认同:学前教育应不以知识教育为主,而应着力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和主动性等内涵性的东西,倡导回归自然,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混龄制班里,年龄小的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这样,年龄小的孩子有机会向年龄大的孩子学习,得到帮助和照顾,而年龄大的孩子在帮助、照顾年龄小的孩子的同时也会有成就感,会感到骄傲,这样也会更加爱护小弟弟、小妹妹。班级就是社会的雏形,教师的教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让每个儿童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类似于家庭的编班方式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效缓解独生子女的社会不良适应性,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实践与体验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
在德国的学前教育,学校通过实践与参观体验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去参观消防队,跟消防队的叔叔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再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到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孩子们在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独创性和运动能力。或者去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教师还会带领孩子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在家长的同意下带小朋友们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
德国是汽车王国,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所有学龄前儿童都要接受交通法规教育。这一天,孩子们会像过节一样,兴奋得很,因为有一位彬彬有礼的警察叔叔会来幼儿园教他们如何过马路。在教师的陪伴下,孩子们来到马路上,警察叔叔现场进行讲解。这样的现场教育,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以外,学校还对孩子进行敬畏生命教育。如,殡仪馆的叔叔阿姨会到学校来作讲座,具体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还会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通过这种情境再现,让孩子体验到突然成为孤儿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三、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德国人认为,孩子终究是要出去闯的,家长无法永远保护他们。因此,德国人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会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会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德国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你却看不到在室外玩耍的幼儿园孩子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还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些家长甚至特意把孩子送到野外进行抗挫折训练,以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其实,不仅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德国法律也有这样的规定。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必要的义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德国以前的教育内容基本属于阳光式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育要结合社会实际,在对学生进行阳光教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阴暗面。他们认为,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一旦走入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四、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德国人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溺爱,与孩子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保育员与孩子之间是伙伴关系。因此,家长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与父母一起商讨,父母也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为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法律规定一方面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
德国学前教育的范畴非常广泛,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礼貌举止、社会公德、交通和生活常识,还能了解社会机构职能,培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及阅读习惯。总之,德国的学前教育给人们强烈的感觉是温馨、祥和,崇尚自然,动静有度,没有虚荣。无疑,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汊涧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