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琳
摘要:“农民工”一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进城农民工数量也随之增多,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延缓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使得他们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帮助农民工实现经济、社会、心理三方面的城市适应,使得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农民工;城乡二元体制;经济;社会;心理
穿着并不时新的衣服,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肩上装满行李的蛇皮袋子,手上还提着一个大包,面对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城市环境,眼神里流露出欣喜和迷茫。这也许就是一个对刚刚进城的农民工不算太形象但还算合理的描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使农民的工作环境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农民工进城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大变化,更是带来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虽然进城农民工数量庞大,但是能够真正留在城市,享受城市人待遇,与城市相融实现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却是少之又少。
一、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市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自新中国建立直到改革开放,然后一直到今天,这种差异性一直存在,而在今天差异性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差异。自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上了一条深深的鸿沟,一个在这边搞社会化的城市经济,另一个在那边为小麦的丰收而欣喜,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必然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民工潮,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浩浩荡荡地进城,成为了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外来社会群体,还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名称——农民工。农民工的生活环境虽然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的工作性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或是服务业,但是,不论在他们的个人认同上还是在城市本地人对他们的认同上,他们距离城市居民的身份还很遥远,他们还是一个农民,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他们与本地人各方面的观念的不同,而且由于户籍的障碍,使他们没有归属感。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是一个对城市生活逐渐适应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安土重迁的习惯,对于今天的中国农民来说,只要土地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不会轻易迁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日益庞大的农村人口产生了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在这种人多地少,城市又极度缺少劳工的情况下,向往美好生活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未必是个不好的选择,反而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城。但是进城的农民工却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部分农民工有愿意扎根城市的热情,但是城市的各种障碍像一盆冷水把他们的热情浇熄,而这些浇熄他们热情的障碍主要是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而不能对城市生活很好地适应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这种不适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经济、社会、心理。
1.经济方面
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主要就是想赚钱,获取经济收入。他们只要能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住宿、吃饭等日常开销,他们也就有了立足城市的资本,而这方面对节俭的农民工来说,是很容易满足的。农民工平时的消费主要用于住宿、吃饭方面,学习、娱乐方面的消费是少得可怜的,他们会把大多数的钱寄回家,帮助家里改善生活,这也是他们的初衷。他们虽然收入不高,但经济上还是能够适应的。
2.社会方面
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农民工与本地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自己对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农民工从乡村进入城市,城市生活截然不同于以前在乡村那般悠闲,俗话讲“入乡随俗”,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必然要向城市看齐。
逢年过节,乡村人会发现,从城里返乡的农民工多多少少会带点城市的气息,他们模仿城里人的穿衣打扮,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城里人的一些行为方式也会去可以的模仿,这可以说是在适应城市生活上是有一定主动性的。虽然在行为方式上,农民工会主动性地进行模仿,但在娱乐和学习上,农民工却明显追不上城市的步伐。相对于娱乐来说,学习方面的支出更是少之又少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农民工越来越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个社会方面的适应就是与当地人的交流互动。而由于城乡之间观念的差异,农民工与本地人之间的交往并不频繁,他们大多数都是与自己的老乡,或是与自己处境差不多的农民工交往,只有部分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还有那些希望能够与本地人联姻的农民工与当地人的交流互动会稍多一些。
3.心理方面
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可以说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标志,一种城市生活观念已经覆盖了原来的乡村文化背景,形成了一种新环境的心理认同。心理适应差不多是农民工融入社会生活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难的一步。应该说,农民工在自小生活的环境中所形成的观念习惯等,是内化了的乡村文化,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关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要想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就必须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之中有一种归属感,能够把自己当做城市的主人,认同城市的文化,帮助农民工实现在经济、社会、心理更方面的适应,使得他们的适应周期能够越来越短。
参考文献:
[1]王明学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2]杨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2001(3).
[3]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