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迁移策略指要

2016-05-30 05:40郭俊泽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共性文本阅读教学

郭俊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以课文为主要内容的文本,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主动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自我意义重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将迁移策略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领域,这不但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把学习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努力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本文从模仿迁移策略、共性迁移策略、情景迁移策略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形成模仿迁移策略

语文学科,主要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提高和素质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让学生从课堂阅读转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心态和写作习惯。这种基于课堂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阅读,我们可称之为模仿阅读迁移。

加强在教学中的模仿迁移,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课文,还有利于学生在关注文本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以“我用幸福的手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学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我用幸福的手掌/抚摸这广袤的土地/这一角春暖花开/那一角也是硕果累累/这一片山岗该是我的家乡……”通过对文本的读写模仿迁移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实现共性迁移策略

1.以教学目标设计实现共性迁移教学目标是控制教学过程的航标,是确立教学内容的标尺,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清楚明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形成共性的因素,阅读迁移有章可循,提高课堂阅读质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中教师切勿陷进老套“填鸭”教学模式之中,注意学生差异,迁移因材施教,不但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考试、调查、作业中,准确察觉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经验之间的差距,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注意教师提问问题的普遍性,合理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让不同能力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得到发展。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 “学生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 首先,学生先前学过哪些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在学过的鲁迅众多作品中哪些文章也具有这种既幽默又讽刺的语言风格; 其次,这些已经掌握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再次,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是否经常接触或者使用这些论证方法,或者是否偏爱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他们对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了解多少,对语言的表达风格了解多少。问题的轻重难易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由问题入手,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接受这些新的知识,并重新经过融合将这些新收获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2. 借文本内在联系实现共性迁移

在文本之间进行迁移教学,应注意对文本的类型进行分类,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小说、现代戏剧等,并围绕单元教学要求与文本教学任务,确立文本的教学重点和最佳迁移方法。具体迁移内容涉及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写作手法的不同运用,情景上的相似性,还有文本在情感、题材、主题、风格、文体等方面是否有相同因素等,如果脱离这些,迁移就无法实现了。比如学习完鲁迅的小说《故乡》后,再阅读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之间,作品背景、文章内涵、思想感情等方面存在内在的联系。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进行迁移,理解两位作者对封建思想、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毒害的揭露,从而把握作品主题的深度。语文教材是由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的,教材每一篇范文的选用,每一个单元的设计,都是语文教育专家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这些范文是中国文学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从语言积累、情感体验、能力创新多角度去研读和品味。教师要熟悉教材内部的逻辑结构,立足于文本本身特点,依据课标引导,使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使阅读共性迁移教学散而不乱。

三、情境迁移的策略

合理挖掘相似情境,加强学习的相关性。“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认知教学提出来的。加强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结 ,建立和加强学习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的情境迁移。 学习情境的相似会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情感因素 。 “情感”有文学形象活的灵魂之称,是文学的内在特质。一篇优秀的范文,字里行间都带有作者的深切情感,关键是教师怎样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进行情感迁移。

迁移情境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这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讲解与阅读进行各种情感活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如学习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文,让学生们配乐朗诵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让学生表述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爱国。后面教学中不论是余光中的《乡愁》,还是莱蒙托夫的《我爱祖国》,都可据此运用情景迁移策略,学习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完本单元爱国诗篇以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情感的迁移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在文本情感的铺垫之后,初听课文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内心情感的湖水泛起微微涟漪; 由听到读的迁移,是为了让学生将这种情感融进自己的思维之中,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矛盾; 由读到说的迁移,是将文中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情感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要强调的是,这一环节可挖掘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应注意灵活运用迁移的方法和适当地把握迁移的尺度; 最后由说到写的迁移,以听、说、读为铺垫,以写为升华,效果肯定会更好。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些例子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注重在创造性阅读教学运用迁移策略,就会丰盈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800)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748100)

猜你喜欢
共性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共性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