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文艺评论中的鲁迅批评

2016-05-30 04:56赵振芳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冯雪峰

赵振芳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冯雪峰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文学理论影响深远,尤其对于鲁迅地位的评价以及对鲁迅杂文、小说创作的分析更为后来学术界研究鲁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其在鲁迅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鲁迅批评更具真实性,更接近鲁迅创作的本意,其选择鲁迅作为其文论批评的重要部分以及对鲁迅创作进行持续关注的热情和根源,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拟对冯雪峰文论中的鲁迅批评进行大致分析,并以冯雪峰的《论<阿Q正传>》为切入点,分析鲁迅思想的深刻,进而探讨冯雪峰文学理论批评与其鲁迅精神内核之间的承续关系。

【关键词】: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鲁迅批评

冯雪峰作为一个评论家,是兼有着革命家应具备的现实品格和诗人所特有的激情的,所以他的政论色彩非常明显,这也促成了他不同于别的批评家的一大特色。这可能与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生活体认和阶级意识以及后来受马列主义理论影响是分不开的。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而又系统地翻译马克思、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家之一。他是相当有理论准备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长期以来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现实、作为共产党员的革命实践、还有作为爱好文艺的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意识等,都促成了他的文艺批评现实主义观,并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自觉。他的作家作品批评,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尤其对鲁迅及其著作的批评,都突出地体现了他对文学与生活与政治等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文艺的阶级性,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参与到革命文学的创作中去,为反帝、反封建斗争服务;另一方面认为文艺应该走向大众,应该联系实际生活,注重文学艺术典型的塑造,中国的民族文学应该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在此,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就非常具有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留有那个时间段历史印记的时代特色。而这正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与鲁迅思想一脉相承的现实基础。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中,冯雪峰指出:“在‘五四‘五卅期间,知识阶级中,以个人论,做工做得最好的是鲁迅”“在艺术上鲁迅抓着了攻击国民性与人间的普遍的‘黑暗方面,在文化批评方面,鲁迅不遗余力攻击传统思想”可以说,对鲁迅思想艺术的分析还是很抓住了要害的。而这正是基于鲁迅先生“掊物质而张灵明”的“立人”思想和“启蒙”视角下“揭出疾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思想指导下的影响的结果;也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残酷的外来压迫的中国这样的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所必须做出抉择的结果。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学而优则仕”,冯雪峰抓住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在于敢于反叛传统,同时也不忘对其笔下的民众寄予深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内在热忱和外在冷峻的特征,进一步以此为内核,在给予鲁迅以高度评价的同时,去佐证了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中,“鲁迅先生是将阿Q这病态的国民性集合物讽刺了,但这是因为他看见了健全的国民,并希望他在中国存在的”[];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迅“那最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高度评价了鲁迅小说和杂文的地位及其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我们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和大师的鲁迅先生,无论他的小说、杂文,那光辉掩过了中国三千年来的文学史,就因为这是他将文学当作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武器,在为民主主义而战斗的思想斗争中,创造了战斗的现实主义。他的小说是思想革命的工具和表现;尤其他的杂文是专为此而特创出来的解剖刀,匕首和投枪。他的艺术,尤其他的思想性的政论性的杂文,达到了世界艺术的高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鲁迅研究既是冯雪峰理论批评的自觉选择,但也构成了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佐证。

如果说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往往离不开他一以贯之的革命政治眼光和身份、早年的现实主义理论批评与鲁迅批评的结合分析过于机械化、一定程度上稍显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后面的微调算是完成了一次理论的转换。一方面源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一方面源于过往与鲁迅交往的密切以及对鲁迅思想了解的深刻。冯雪峰50年代对鲁迅批评的一个贡献,就是對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梗概和《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作出了简明精辟的解读和分析,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与鲁迅批评的结合并不是机械化的,而是伴随着要求文学深入生活、深入历史、深入人民大众而发展着的,这也是他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独特之处。他认为,“一切作品的深刻意蕴总一定要跟着生活的连肉带血的形象,才能构成社会的诗的真实”,故而“从社会和生活的基础上,从斗争的发展上,去写人”“从一个一个我们看多了人身上,看到个性,看到共性”,这些是冯雪峰从艺术的特殊规律上去把握文艺的真实性,把握现实主义典型论以及深究鲁迅批评的关键。冯雪峰的关注现实的阶级斗争的热情与鲁迅在“最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下欲以呼唤民众的觉醒的呐喊是相契合的,是《论〈阿Q正传>》产生的基础。如果说以往冯雪峰关于鲁迅批评侧重于对鲁迅思想的概论,而相对缺乏对其创作的艺术论析,是对鲁迅的有意拔高、稍显空泛的话,冯的《论〈阿 Q 正传〉》就相对弥补了这一缺陷,在《阿 Q 正传》和鲁迅同时期的杂文之间建立某种互文性,细致地艺术性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这一现实主义大师是如何在一个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流浪雇农身上,寄植和集合了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 Q 主义,从而达到思想的深刻。

同样是阿Q主义的双重根源和双重表现,相对于《鲁迅论》论述重点是民众的奴隶主义,冯雪峰的《论〈阿Q正传〉》则分析得更加透彻,冯雪峰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用以自欺欺人的“奴隶的失败主义与投降主义”才是“最标本的精神胜利法”,而这也更加丰富了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内涵。

这突出表现在阿Q的革命态度中,阿Q幻想着,革命造反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阿Q与小D、王胡同属于被压迫者,却又有统治阶者的身份幻想,一反我们原来意识中农民式的阿Q,又有着吞噬他人的危险。阿Q的革命态度是介于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变体,这种多重身份的幻化,使得阿Q及其所代表的阿Q主义也成为了鲁迅所发见的吃人与被人吃这张网络中的一颗棋子,而这正是人民身上“必须首先加以批判和抨击的”。将统治阶级的阿Q主义也概括在阿Q身上,可以说是冯雪峰在鲁迅诗学探索上的一个拓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冯雪峰关于鲁迅的诗学探索,奠定鲁迅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是其从事鲁迅批评的终极目的,而这与冯雪峰自身的现实主义理论热情是分不开的。在《鲁迅论》中,冯雪峰就曾谈到,鲁迅“对世界的影响,就和中国民族的地位一样,正要我们去争取”。《论〈阿Q正传〉》的写作,可以说是冯雪峰对十四年前一个夙愿的完成。

冯雪峰作为一个受鲁迅影响又影响鲁迅的理论批评家,我们固然能感受到冯雪峰的理论批评有着文艺与政治结合的自觉,但同时,也看到了冯雪峰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家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不止一次地称鲁迅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是有根据的。可以说,冯雪峰是“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阐述着和发展者”,为后来的鲁迅研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注释:

①②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第32页。

③冯雪峰:《冯雪峰选集论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④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⑤彭小苓:《阿Q70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参考文献:

[1]吴长华.冯雪峰的传奇人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11.

[2]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

[3]冯雪峰.冯雪峰选集 论文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

[5]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

[6]彭小苓.阿Q70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7]王丽丽.重评鲁迅阐释史上的一件往事——耿庸的《〈阿Q正传〉研究》对冯雪峰《论〈阿Q正传〉》的批评[J]. 鲁迅研究月刊,2011.

猜你喜欢
冯雪峰
走过长征路的诗人冯雪峰
孤独
“地摊”与民生
彼之师,己之友
丁玲无限遗憾
“笔杆子”冯雪峰的革命实践
大秦岭·国宝朱鹮
西安年 · 最中国
走进冯雪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