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于涛 邢华彬
摘要: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为代表的省级边缘区经济与各省经济中心区域存在较大差距,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差距呈现变大的趋势。针对这种类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知识本地溢出模型(LS模型)对其成因进行了理论说明。政府在 “增速为先”的目标下选择非均衡经济增长路径,导致了省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省际边缘区成为“经济低谷”。对此,文章提出:在省域内交通网络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省内贸易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相应的省属中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知识溢出(如技术扩散、教育扶持、公共知识扩散等)水平也要随之提高,以形成较为合理经济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知识溢出;非均衡发展;产业份额;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引言
省际边缘区在空间上远离省属中心城市,与行政级别较高的省会城市相比,边缘区城市在资源分配方面往往没有话语权,从而沦为落后边缘区。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近十年,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省际边缘区仍属于“经济低谷”区与省属中心城市的差距尚有变大的趋势。
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为例,大致包括江苏省北部的徐州、连云港、淮阴三市;山东省西南地区的枣庄、临沂、济宁、菏泽四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四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的商丘、周口、开封等总共14个城市。首先,这些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明显。其次,此区域的经济表现为欠发达性,即发展水平都普遍低于各省的平均水平,且远远落后于所属省的中心城市,近十年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
其中,山东和江苏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河南与安徽省为中部欠发达省份,但其省内边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之核心区域都有较大差距,省内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基本为常态,如广东省的北部(韶关市)和西部(湛江和茂名市)地区的发展与珠三角地区有较大差距,浙江省的南部地区(如丽水市等)较之杭州、宁波等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落后。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各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抑或是参杂了更多的政府等人为因素?
其次,近十年来,边缘城市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出愈来愈大的态势。根据张五常教授"分成合约理论"的县级竞争假说,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让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诚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方面的“热情”及不遗余力的表现在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地方政府在所选择的区域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方面是否“无意识”的促成了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呢?
国外学者关于边界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层面,以探讨边界区域的跨界经济合作的关贸和“经济圈”,如美国与墨西哥边界区(Anderson J B.,2003)、新加坡、印尼与马来西亚边界区(Ho K C.,1997)等。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国家(如对国家东、中、西部的划分)和省级层面之间,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诸如交通基础设施(刘龙生、胡鞍钢,2011)、FDI(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2010)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省际边缘区的研究开始出现,如安树伟(2004)、仇方道(2009)、朱传耿等(2009)着重探讨省际边缘区经济落后的状况、落后的原因及改变落后状况的对策。但其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的边际区域(如苏皖沪、苏鲁豫皖等),并且缺乏一般的经济理论分析,从而不能对省际边缘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统一的说明,得出的结论也缺乏一般性,不能令人信服。且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本、技术等知识载体,而这些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如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Romer,P.M(1986)提出的知识溢出模型、Lucas,R.E(1988)设计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等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及区域经济差距的主流分析模式。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以空间经济学知识局部溢出模型(LS模型)为基准,重点讨论知识传播在空间距离非中性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在均衡条件下如何表现出差异性及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性;进而通过该模型阐明我国区域(尤其为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省际边缘区成为“经济低谷”原因;最后讨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实现省内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模型的设定
本文以由Baldwin,R.,P.Martin和G.Ottaviano(2001)、安虎森(2009)提出并完善的知识局部溢出模型(LS模型)为基准进行模型的搭建。知识局部溢出模型讨论知识传播在空间距离非中性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在均衡条件下如何表现出差异性及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性问题。
1. 知识局部溢出模型概述。基本假设。经济体由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在本文中凡是南部地区的变量均加*,在不加*时默认为北部地区)、两个部门(工业部门M和农业部门A)、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组成。农业部门生产所需要素只有劳动力且规模收益不变,产品同质、市场为完全竞争。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差异化的最终消费品,且生产技术为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其市场为垄断竞争。进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为资本和劳动力,一单位产品需要aM单位的劳动投入以及一单位资本。工业产品在区际的交易成本遵循冰山交易成本。
每个区域的资本通过资本创造部门创造,资本折旧率为?啄,资本同样不能跨区流动。知识资本创造部门(以I来表示)只需劳动投入即可生产新的知识资本,每单位资本K的生产需要aI的劳动投入,从而可得单位资本的边际成本为F=aIwL。模型假定存在知识溢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应,从而创造单位知识资本的成本随着知识资本的积累而下降,从而aI=1/Kw,Kw为总的资本存量。因为存在学习效应,或跨时期技术的外部性,这样知识生产部门的aI将随着知识资本创造部门产出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本模型为知识局部溢出模型,即公共知识在空间的传播会产生衰减这样,资本形成成本可以表示为:
F=aIwL,aI=1/(XKw),X=SK+?姿(1-SK),?姿∈[0,1]
其中,X为公共知识,SK为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本份额,?姿代表公共知识在区域间传播的难易程度(或者知识溢出、扩散的衰减程度)。?姿越大,知识溢出过程中的衰减就越少,即知识在区域间的传播越便利,对于本地区而言,X也就越大,这样创造新资本的成本就越小,且?姿∈[0,1],?姿=1表示公共知识资本完全自由的传播。
消费者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组合时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对消费者而言工业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这样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U=■e-t?籽lnCdt,C=C1-?滋AC?滋M,CM=■ci1-1/?滓di1/1-1/?滓
?滋为农产品消费份额,nw为消费者消费的全部种类,?籽为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率,且令利息率为r。
2. 知识局部溢出模型的均衡分析。在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一个区域的每单位资本的回报率恰好等于创造新资本的成本,此时资本存量不再增加和减少。此时,经济系统的资本存量Kw的增长率、总的支出水平Ew、北部地区的资本存量份额SK和支出份额SE都将达到稳定水平不再变化。对模型求解后可以得出长期均衡下的两种模式:一为内部均衡(0通过模型结论我们发现,在两种均衡结构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这也就解释了上述省际边缘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省级中心城市的原因。1、在国家层面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东部沿海区域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不管是政策上还是资金及资源补助方面,东部地区都得到国家相对较大的支持。2、在省级行政单位层面上,各省优先发展省会城市及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这就产生了省内经济发展的差异。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国家与省长期以来所选择的非均衡经济增长路径导致了省际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
三、 省际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 省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通过对知识局部溢出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降低公共知识扩散成本或溢出成本?姿(也即提高公共知识的溢出水平)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贸易自由度?准和知识扩散难易程度?姿两个变量对一体化稳定性的影响,来探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的选择。通过对第二部分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图2。
通过图形我们可以发现,当交易成本较高(贸易自由度?准较小),知识溢出成本较小(?姿值较大)时,对称结构是稳定均衡而核心—边缘均衡不稳定;而当贸易自由度很大,或知识溢出成本较高时,对称均衡不稳定而核心-边缘均衡稳定。进而可以得知当单纯提高贸易一体化程度时,经济系统将会实现核心—边缘结构,此时位于核心区的经济增长高于边缘区的经济增长(在第二部分有过分析);而单纯提高知识溢出水平时,经济系统将会达到对称结构稳定状态,这样将会有利于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得到两种经济一体化路径,一为只有贸易一体化时的经济一体化路径,此时经济系统将会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另一为贸易一体化加上知识溢出政策下的经济一体化路径,此时经济系统将会形成对称结构或非对称结构的稳态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对省际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进行相应有效的分析。
2. 对于省际边缘地区成为“经济低谷”的解释及对策分析。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些年来,由于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入的快速增加,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等的改善,不难得出这些都将大大增加贸易自由度,而相应的区域间的知识溢出水平却由于专利保护及空间上知识溢出水平的递减性等因素却没有相应的加强。这些因素就促成了经济系统实现核心—边缘结构,从而不利于边缘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前面的数据检验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即省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进一步加剧。进而我们可以得出,在省域内交通网络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省内贸易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贸易自由度变大),而相应的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知识溢出(如技术扩散、教育扶持、公共知识扩散等)水平也要随之提高,以形成较为合理经济一体化模式。如张学良(2012)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产业层面,对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而言,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对于企业的区位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企业在初始阶段在资金方面容易受到约束,对于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往往无能为力,此时对于新知识或新技术的利用更加渴望。如何能够把一些知识进行共享,提高知识的溢出水平,实现区域创新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将是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 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这一地区对于我国的省际边缘区研究更有代表性)为代表的省际边缘区今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方面可以从促成省内经济一体化和省际经济一体化两个方面着手,在省内经济一体化方面,核心区域应加强对边缘区域的知识溢出水平,以形成较为合理经济一体化模式。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经济发展落后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以促成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建立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协作区,政府应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新补贴、技术合作和引进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属于跨行政区的重大区域性问题,积极探索从区域总体角度加强战略规划和协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省际发展的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
参考文献:
[1] 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92-104.
[4] 刘龙生,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2011,(3):72-82.
[5] 仇方道.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09,(2):451-462.
[6]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3):60-77.
重点项目:南开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刘鹏(1988-),男,汉族,山东省东明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产业转移;于涛(1985-),男,汉族,山东省五莲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收入分配;邢华彬(1984-),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改革。
收稿日期: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