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对语文教学有追求的老师,对作文教学大凡都有过研究与探索。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对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从未间断,直到近几年才想通了一些问题,摸索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这里我想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大问题入手谈谈如何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文?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对它的思考。我们年复一年习惯性的做着一系列工作:命题、指导、批改、讲评,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不一定会相同。有人可能会说是为了帮助学生应考。这种回答很现实,但考试是检测的手段,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有人可能会说是让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培养写作技能。这种回答有一定道理,但写作能力并不是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简单相加,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才是写作能力的内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庐山”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立人”这个角度来思考,应该更深刻的认识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思想观念等。一句话,就是要让作文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炼就一颗好的“心”。我们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指向这些要素,聚焦这个核心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基于“发展学生”这一终极目标的作文教学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首先要善于以“文”窥“人”。言语是人内在精神的外显,可以说言语即人。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都要能用我们的火眼金睛看出学生内在精神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训练,把教学与“立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和训练来发展学生。
二、学生能写什么样的作文?
弄清学情是教学的逻辑起点。不了解学情,随意降低或拔高学生的知能水平,就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其教学效果自然就难如人意。初中生能写什么样的作文?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生(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涉世不深,心智尚未成熟,写作能力普遍较低,他们主要写作记叙文,一般能写的就是自己熟悉的人、难忘的事等。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取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说得很好:“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要摒弃为应试而进行的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使花巧、玩公式的凌空蹈虚的方法指导、技巧演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老师常常不考虑学生有没有“米”,出一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逼迫学生“做”作文(成人有丰厚的生活积淀,有的能“做”,比如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一般学生哪有这种能力呢),学生能不讨厌作文、讨厌老师吗?曾经读到这样一篇论文:《作文教学呼唤真诚》,[1]文中说武汉某校语文尖子生王云2012年语文中考只考了69分,原因是作文没写完。什么原因呢?王云是这样说的:“我审题审了好长时间,又想不出素材,最后就凑字数,脑袋里一片浆糊……”“全年级的语文顶尖高手”为何会在中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一败涂地呢?原来是作文命题出了问题!题目不妨完整呈现给大家:
今年年初,《咬文嚼字》杂志社邀请读者一起“咬嚼”名人博客。大家惊讶地发现,一些市场意识很强、人气很旺的名人,在撰写博客时,频频出现语言运用方面的“低级错误”,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古今中外,一直不乏“推敲”文字的佳话。即便到了网络时代,我们阅读优秀作品时也总能感受到作者严肃恭敬的写作态度。
请以“敬畏文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面对这样的作文题,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在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吧。这道作文题,布置给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写是合适的,出给初中生写就太难为他们了!想想学生怕写作文,常常是我们一些老师(尤其是一些命题的名师)造成的,真是莫大的悲哀。
三、我们怎样让学生写好作文?
用好“学生”这部活教材。现在有专家提出作文教学要编写出独立的写作教材,设置独立的写作教学课程。“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构建科学的教学序列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写作教学的‘可教性。”[2]在我看来,这种想法非常好,但编写出来的教材和实施后的效果不一定很理想。近些年我就见过不少作文教材,主要是着眼于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鲜有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写作资源的开发,更难见到为着上述“发展学生”目标而编写的教材。着眼于写作技法指导的文章在语文教辅刊物上可以说是满天飞,学生阅读后实际效果并不大。如果要以生为本,既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目的来编写作文教材,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各方面情况千差万别,其难度可想而知。我认为,在初、高中阶段,各编写几本以写作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普及读本很有必要,平时具体的写作训练可由教师围绕课标要求灵活进行。因而培养一批真正懂写作、会写作的老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了高素质的教师,学生就是最好的“活”教材。一个班级,总有一批尖子生,他们的优秀作文不就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最好范例吗?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是引领其他学生前行的绝佳的指路明灯吗?当然,一个班级也总有一些后进生,他们的习作不是正好可以用来进行升格指导吗?这些习作对作者本人来说无疑是教师用来对他(她)进行施教的最合适的教材。当然,这“教材”对班上其他学生也适用。此外,学生的写作资源教师可以拿来全班共享。我每接一个班,都要做一件事:把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事客观完整的叙述出来。我把学生这些宝贵的写作素材搜集上来后,从中确定一批有写作价值的材料,然后在班上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使用该材料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大家从立意、材料的取舍与生发、结构的安排以及写作技巧的使用等方面各抒己见,最后确定构思,完成写作,效果很好。
作文教学急不得,写得多不如写得精。作文教学见效慢,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因为写作能力的内核是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内在精神”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进行的。因而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总想着“一教永逸”。正因如此,所以我认为写得多不如写得精。有一次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他是教数学的)来语文组聊天,他笑着说,其实你们指导学生一学期能认认真真写好两三篇作文就行了,我看你们要学生每学期写一二十篇大小作文,一篇都没写好,有什么用呢?我和他的意见不谋而合。记得几年前我教七年级,我要学生写的第一篇作文是《这就是我》,批改后发现学生大多通过一件事突出写了自己的一个特点,非常单薄。作文讲评时我便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然后布置学生写《我的 》(爸爸、妈妈……),要求能选择典型材料比较全面的写出人物的个性。批改后又发现学生所写的人物大多具有相同的几种品质,我就认识到这是由于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能力不够造成的。于是在讲评时我就要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你所写的人物还有哪些可贵之处。全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师生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列举出了近四十种优秀品质,其中有些词语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就是写作中“言”和“意”的矛盾,学生想写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然后我又第三次要求他们再写一个熟悉的人物,结果学生就写出了一批令我比较满意的鲜活的好作文。[3]半学期过去了,学生学会了写人,不是很大的成绩吗?这个教例既向学生传授了写作知识,又找准问题发展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品尝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今后写作的信心。
让学生“读”起来。老实说,我们不要对学生写出佳作抱很大的期望,因为学生熟悉的人和难忘的事如果不是那么特别,要他们写出动人的文章来是很不容易的。学生没有好素材,老师也没办法。我曾经十余年负责学校文学社工作,一学年编一期社刊,全校有近千名学生,我还常常为征近百篇有分量的稿子而发愁。所以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读。多读比逼着让学生多写要好。我每周都要求学生课外做五百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写作文一般都在课内完成),内容可以是所读长文的缩写,可以是精彩短文的背写,还可以是妙文的赏析。做这样的读书笔记能让学生把“读”、“思”、“写”有机结合起来,长期坚持效果很好。学生读多了,不仅心灵得到了滋养,智能得到了发展,而且言语能力大大增强,一旦有了好的素材,很容易就妙笔生花,写出让你赞叹的佳作来。
总的来说,构建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策略,就是要把握学情,尊重学生;着眼“立人”,发展学生;科学施教,成就学生。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在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上,我将不断学习,继续思索,奋力前行。
注释: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3年第3期。
[2]屠锦红《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3期。
[3]见拙文《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写作》(下半月刊)2012年1-2合期。
许弟明,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