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搭桥 自然衔接

2016-05-30 10:48李小慧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然段知识点教材

李小慧

过渡语是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过渡语作为课堂语言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教学中一个细微环节,但从分析文章内容来看,过渡语是联系文章内部规律的纽带;从探讨文章结构形式来看,过渡语是划分文章层次的一种自然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过渡语不仅是本堂课的小结,而且是巧妙地引起下节课的一种教学艺术。过渡语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所以,设计好过渡语,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使用过渡语时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巧妙地设计过渡语。

一、过渡语应注意前后联系、上下贯通

运用过渡语的目的是实现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的自然接续。这就要注意两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篇文学作品中,文章自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将教学内容紧凑过渡的目的,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不露过渡的痕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保持文章结构的完整性。比如,教学《风筝》时,在学生齐读完第二段最后一句后,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这一段的前半部分作者回忆了故乡的风筝,最后一句话表明作者将展开对童年的回忆。那么在作者儿时,童年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一起来读第三自然段。”从第三自然段过渡到第四自然段:“很显然,兄弟之间对如何放风筝是有矛盾的,既然有矛盾,就极可能会爆发冲突,究竟会不会呢?让我们往下读。”从第四自然段过渡到第五自然段:“到底有没有错?还是让作者自己来说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五、六两个自然段。”从第六自然段过渡到下面段落:“他想办法补偿,怎么去补呢?下面继续往下读。”这种问题式过渡环环相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所思,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把握问题的层次与梯度,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述,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增色不少。

二、过渡语应注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的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课堂教学转入另一个环节,自然过渡。如探讨《风筝》主旨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当哥哥来阻止你时你会怎样做?” 学生积极发言,大多数说不会让哥哥毁坏,会与哥哥讲道理,总之是会反抗。我进一步追问:“那为什么文中的弟弟却没有反抗呢?”大多数同学说因为哥哥的权威,有的说是弟弟认为自己做错了。这些问题的提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哥哥和弟弟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人物内心,感悟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探讨主旨阶段,我设计了以下过渡语:“假如你是文中的‘本人,假如你也想送羚羊木雕来表达友情,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呢?”同学们说到送前要跟父母商量一下。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说法:“当面对比较大的事情时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是很必要的,这就是对父母的尊重。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如你是文中的父母,当孩子已经送出了羚羊木雕,为了不出现文中所出现的尴尬,怎么办好呢?”这里可以让学生推理判断,并设置开阔的联系背景和积极思维的回旋余地。很多学生都说,父母应跟孩子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要回来,如果孩子不愿意要回来就不要了,免得伤害孩子的感情让孩子伤心,但是要以此为契机教育孩子以后做事情不能自作主张,要与父母商量。此时我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家庭中出现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让矛盾不发生,或者顺利地化解矛盾,关键在于相互尊重。”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过渡语,很快进入主旨的探讨中,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找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过渡语应注意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设置悬念来过渡,能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吸引到学习新课上,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故事步入高潮,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安排了这样的过渡语:“父亲怀疑那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很像盼望已久的亲弟弟,已经让母亲辨认去了。同学们请设想,假若父亲的怀疑被母亲证实,他们的心情会怎样?会采取什么行动?假若母亲证实那不是于勒,他们的心情和行动又将会怎样?或者于勒是那两位请漂亮太太吃牡蛎中的一个,他们又会怎样? ”这里是紧扣读者心弦的地方,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悬而未决,波澜迭起。课程在这个地方断开,可以让学生追忆、分析父亲母亲的所盼、所想、所为,可以使学生课下自己去追根溯源,去探疑、释疑。

四、过渡语应注意回顾总结、温故知新

在教学过渡时,特别是在课文的第二课时开始前,因为大多数第二课时都是隔了一天再上课,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已经不太熟悉了,所以在上课伊始,应该注意与学生回顾总结上节课所研讨的内容。这时就可以采用总结或复述式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将前文内容重温一遍,加深印象,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如《社戏》第二课时开始前,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语:“上一节课同学们领略了平桥村淳朴的民风,与作者感受了看戏前的波折,同作者陶醉在夏夜的美景中。同学们,赵庄已经到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他‘第一盼望的社戏吧。”这种新旧文本内容联系的过渡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新内容并不陌生,尽快将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过渡语既是复习又是开始,过渡巧妙。

五、过渡语应注意生动表述、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虽然注意到使用过渡语组织课堂教学,但却普遍存在着过渡语平淡,缺乏情感,没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问题。语文本身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过渡语该激昂时,应高昂激越,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应慷慨陈情,为之动容;该委婉时,应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倾注了真挚热烈、含蓄深沉情感的教学语言,会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喜爱教师的语言,并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上海教研员曹刚老师使用了如下的过渡语:“正因为老师的话,所以让他心中掀起了波澜。一起波澜,他意识到对敌人的恨。二起波澜,他的内心感受到了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三起波澜,他内心播下了一有“度”之谓也。其次是教师。根据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择自己讲得最好的、最有把握的,这样可以避免讲而不精的情况,让学生真正能学到、学透一个知识点。

笔者在教授《玻璃桌子》一文时,根据学生和自身情况,从教材中选择了对比手法这个知识点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当然,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文本中其他的知识点不是不讲,而是在教材其他文本中如果出现了相应的知识点,可以将本文作为比较阅读的一部分来夯实这个知识点,发挥其剩余价值。所以,现实中,教师对知识点的选择,是驾驭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二步。

三、 讲解中,知识点的分析

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是学生能否触类旁通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是否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现。笔者在教授《玻璃桌子》这课时,先用对比式导入,初步让学生感受木头的结实和玻璃的易碎;接着阅读第1-2自然段,通过分析对“我”和老刘的语言描写,形成态度上的对比,感受玻璃桌子易碎的特点;紧接着阅读第3-6自然段,通过分析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砸”和“放”的领会)和侧面描写,再次在前后的对比中体会玻璃桌子易碎和“我”家行为习惯的改变;然后阅读第7自然段,通过意想不到的结果间的对比,感悟文本的主题;最后巧读第8自然段,在文中找出“因为易碎,反而用得更久”的其他物品,通过对像玻璃桌子一样易碎的茶杯、花瓶等的前后状态的对比,突出本文爱的主旨。

在教师对对比手法的讲解中,学生很容易明白何为对比,怎样形成对比,对比有何作用。这样,在以后的考试中,凡是考查到对比这个知识点,学生就能做到无所畏惧了。所以,讲解中,教师对知识点的分析,是驾驭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四、 拓展中,知识点的延伸

教学中,拓展环节能立竿见影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语文课堂的拓展如果能运用恰当,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设计,也可以从教材中选择其他篇目中含有相同知识点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加以巩固延伸。

在执教《玻璃桌子》一文时,笔者从教材中选择了《门的悬念》一文来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是一篇同样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揭示爱的主题的文章。教师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是驾驭教材,进行教学的第四步。

五、 作业中,知识点的巩固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教材中选定的知识点对作业进行充分的设计,这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由课内学习到课外巩固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观的反馈。可以说,作业设计的完美度是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刻体现。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同样可以发挥教材中其他篇目的剩余价值。

《玻璃桌子》一文的作业设计为:描写自己班上的一个同学,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他(她)的某个特点,不少于300字。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使作文精彩生动,避免平铺直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业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是教师驾驭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五步。

教师在面对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整理、归纳知识点,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教材走。我们要认识到,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应与教材中的其他文章点连成线、线织成网,有侧重点的共同为学生学习知识树中的各个知识点服务的。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树才能常青,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226100)

猜你喜欢
自然段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秋天
美丽的秋天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