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有为

2016-05-30 17:49周丽莎
亚太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无为庄子思政

周丽莎

摘 要:《庄子》成书于战国,但现在我们仍从中汲取营养。庄子以无为作为方法论,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对当代高职思政教育中学习目的的设定、人格的构建、教育方式的创新都有借鉴意义。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其无为思想合理地运用于现实实际中将胜于有为。

关键词:庄子;无为;高职;思政;教育

一、《庄子》及作者简介

庄周,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养生等。

二、《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源。《庄子》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庄子继承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精髓,提倡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知北游》)庄子不畏死,其在妻子过世后,鼓盆而歌,可是,他也重视“生”的价值,注重养生之道,并倡议人类不要被身外物所累:“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让王》)庄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承认多元价值观,如《齐物论》借王倪言:“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所以,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当以和为贵,人应当包容万物。“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盗跖》)”“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圣人处物而不伤物”(《知北游》)“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外篇.天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庄子认为人类生存的方法就是“无为”。以其辩证观来看,无为即是有为,是人能够生活如“真人”的门径,是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办法,且无为正是人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故《知北游》言:“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三、《庄子》“无为”之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启示

《庄子》一书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学著作,却饱含智慧的哲理,给了当今教育界无穷的启发,其“无为”的方法论贯彻其中。

(一)学习目的:无欲无求,去功利化

儒家以圣人为学习的模范,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便是让学生成为圣人。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胠箧》)庄子告诉我们,出现圣人并不是好事——这里的圣人实际上是指实践圣人之道的人——圣人多了,辩证来看,意味着盗跖也多了,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不仅如此,“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箧》)——庄子悲观地认为“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把圣人之道传授出去,圣人、盗跖导致的利不仅会被弊端抵消,而且会弊大于利。“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胠箧》)——庄子认为一切追求圣人之道的有为皆会成为无用功。儒家以出仕为学习的目标,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便是获取功名,而庄子认为:“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胠箧》)上好知、知者出仕会导致战国的硝烟与混乱。

所以,庄子提倡学习者应无欲无求,“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无欲无求,则心静如水,“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天道》);心静如水,则善辨万物:“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德充符》)“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疆。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在宥》)人心是深不可测的,不可随意给人心增加欲求、道德观,“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说知邪,是相与疵也。”(《在宥》)摆弄人心不当,结果就是令不好的行为“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胠箧》)“无欲无求”是面对“有欲有求”过度造成的混乱局面所用的相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古代,一个新发明存在很长时间才会被替代,而现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学生如若不想被淘汰,必须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学习压力日益繁重,相应地,对教育的反感也日益深重。思政教育并非直接利于产出,所以在某些学生眼中它是空无一用的说教,令人厌恶。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破除这些抵触心理。同时,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思想混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万千思想中的一种,学生去除错误思想的迷惑后,才能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告诉一个学生要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更加努力的学习,只会平添反感、迷惑,甚至适得其反。教育的声音越强,面对的抨击声音也就越强。与其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如实行无言之教,不去强调知识、教育的作用,不将知识与教育功利化、神化并自圆其说,只以行动与事实证明。

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更多,教师需要教授更多,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想要全面掌握无法穷尽的知识,怎么能够要求学习时间不长呢?而高职学生真正在学校的时间不过两年到两年半。急迫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所以,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调整心态,减去多余的追求,踏踏实实地教与学。

(二)人格建构:返璞归真,以人为本

《庄子》中描写了很多形象高大的残疾人,如:申徒嘉、哀骀它。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他们就用文学手法美化他们的形象,而是肯定人自然本真面貌的不完美性与完整性。

庄子的返璞归真源于其万物齐一的价值观,源于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源于其对生命之本来面貌的高度肯定,《外篇.马蹄》言:“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认为,改变自然生命生而具有的样子或改变人的本真模样是徒劳的,得到就意味着失去。“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

庄子提倡尊重万物的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蔪畜乎樊中”。(《养生主》)所以,返璞归真的人是自由的。

真人不应当物于物,应当抛弃功名利禄等身外的追求。“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骄拇》)”“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缮性》)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至乐》)真人应当具有真性情,不用背负道德的心理负担与外在形象的压力,人格独立,所以他辞去世俗官职。

真人顺应自然规律:“古人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而不栗,入水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大宗师》)且真人有着超越精神,能看透、超越生死、社会……“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大宗师》)毕竟,生死也是自然。

真人带有无为、归真的品质。故《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言:“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其采用的性命双修的方式也是近似于无为的“坐忘”、“物化”等。

构建完整的人格,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从本质上敬畏生命,不以物质超越生命,不去伤害学生本真的美好,不当重视学习超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当重视外物超过重视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平和感,不能以外在指标衡量学生,培养具有安定内心的能力,淡泊名利、张弛有道,不强求、够豁达,不在纷繁的世界乱了心绪;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人性,减轻学生多余的心理压力,不榜样化,不批量化生产学生,给人以自由,顺应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尊重人的个性,承认每一种生命都美,每一种本真都值得敬爱,不把生命任意雕刻成我们想要的形状,不塑造为世俗眼光而隐忍出来的人格,让学生有生存的美好感,有完整的生命、生活、人格,自然而然地爱生活、爱生命,蓬勃生气。高职学生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对其人格的尊重是利于其发展的。同时,良好的人格教育也是良好的生命教育。国内国外都已经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但是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仍不够。实际上,有着热爱生活的完整人格,对生命也同样会重视。

(三)教育方式:掌握规律,以无言教

庄子借孔子之口赞成王骀的“不言之教”,《轮扁斫轮》(《天道》)有解释行不言之教的缘由:“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又举例说:“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虽然反对有言之教,却仍旧写书立著,并且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方式。庄子解释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寓言》)庄子虽然发言了,但其文笔洒脱浪漫,突破现实具有想象力,用变化的方式明晰了观点,抓住了读者的学习规律,抓住了读者之心,合天倪、符合自然之规律,如同行不言之教。以此来看,有为之教如若符合自然之规律,也可以算无为之教,符合自然规律是教育的关键。庄子笔下的庖丁就是因为掌握了规律才学好解牛的技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文惠君问他学习的方法,庖丁回答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掌握了规律后还需要多多练习,仅仅多言并没有用,“无言”是实践的表现。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对学习的热诚度不够,我们需要抓住他们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少一些理论说教,多一些实践。

四、结语

《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智囊”,从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新办法。庄子的无为思想到现在还是具有吸引眼球的创新性。庄子的无为是处事的方法,在学习目的、人格构建、教育方式上都可以给现代教育以启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追求,而是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后的对策,是顺应自然、掌握规律而为,是不着人为的、多余的、强加的意愿而为,是变通的、与时俱进、变幻莫测的为,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不着痕迹的为,是游刃有余。庄子的无为胜过大刀阔斧的有为,“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知北游》)。“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622.

[2]李耳.道德经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400.

[3]张岚.庄子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5(5):93-96.

[4]董晓红.庄子生命哲学的高校教育价值[J].滁州学院学报,2015,17(4):84-93.

[5]崔华前.庄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黑河学刊,2014,7(4):58-61.

[6]杨玺.庄子的哲学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J].德育研究,2015,1(18):86-93.

[7]李丽敏,陈瑞雪,王振杰.以庄子看学子——庄子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作家杂志,2007,12(12):238.

[8]陈晨.庄子乐活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7):147-148.

(作者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无为庄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