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月
【摘要】:英国 17 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与宋代诗人柳永《雨霖铃》,同属于爱情诗中表达离别之情的典范。在主题上,这两首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围绕着与爱人离别这一主题。但是同一个主题,这两首诗的基調和表现的情境完全不同,约翰·邓恩的《别离辞》的基调是自信乐观,充满哲理,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柳永的诗则忧伤悲戚,充满离愁别恨,体现出诗人对前路的茫然。本文将对这两首诗进行鉴赏分析比较,并近一步探讨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离别诗;鉴赏;对比;差异
离愁别恨是中外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恋人之间的别离则最令人伤感。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对情感进行抒发。 面对离别,产生的情感无外乎两种:一是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二是伤心抑郁不能自拔。本文以邓恩的《别离辞》和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分析离别辞的两种风格。约翰·邓恩的《别离辞》的基调是自信乐观,充满哲理,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柳永的诗则忧伤悲戚,充满离愁别恨,体现出诗人对前路的茫然。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并近一步探讨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一.两首诗差异的体现
首先,两首诗所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不同。
作为“玄学派”诗人的代表,邓恩在《别离辞》中运用了大量的奇思妙喻(conceit)。所谓巧妙思喻,就是完全不同于平常的比喻手法,它是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求不平凡的思想内涵,突出强调隐藏在自然物表面下的深妙哲思。在《别离辞》中邓恩用天文现象、工业产品技术及几何学工具做为喻体。首先,他把与爱人的精神灵魂之爱比作天体,充满了神圣神秘纯洁,以及轻易不可撼动性。其次,他把灵与肉相接之爱比作金子,他们的分别就如同金子的延伸。这是因为金子的特性是可以无限延伸而不断裂。而夫妻情侣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不因距离的产生而生疏。对于如今比较普及的“异地恋”的情侣们来说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最后,邓恩以圆规为喻,来形容夫妻关系。夫妻就好比圆规的两只脚,妻子是圆规的圆心脚,丈夫是圆规的圆周脚。其暗含的意思就是无论丈夫走多远,也是始终牵挂着家里的妻子,妻子就是圆心,无论人在哪里,心总是在妻子在家里,并且最终都是要回归到圆心的。奇思妙喻得运用,使读者对文章充满了新奇新鲜感,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停下来思索,各种奇思妙喻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在领悟之后就会会心一笑,并为作者的匠心独运所折服,击节叹赏。
而柳永在他的作品《雨霖铃》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寒蝉,长亭,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作者利用自然景物来抒情,使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表达离别之伤。例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由于主人公为离愁别绪所困,所以自然界的景物:天容水色,便被赋予了情感色彩。天空是低沉暗淡的,江水的流动是暗哑低沉的。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所勾勒出来的就是一幅也是凄清,孤单的画面。作者没有用一个字来写情,来写自己如何苦闷。 但是通过整篇意象的交叠罗砌,诗人沉痛哀伤之情跃然纸上,从景物中呼之欲出。
其次,两首诗由于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表达了不同的离别之情。
《别离辞》是一首典型的英国诗歌,乐观,直率、深刻,充满了理性。对待离别,英国诗人邓恩觉得它更像是对爱情对忠贞的考验。他客观的告诉妻子不必为离别哀伤的原因。因为他们是灵魂的恋爱,与侧重肉体之欲的世俗之爱不同,即使两人不在一个地方,他们也并没有分离。而柳永则完全被离别的悲伤所淹没,情绪低落,眼含泪水:看山,山沉重;看水,水阴郁;看树,树暗淡看天,天苍茫, 看月,月凄清。《雨霖铃》的整个基调充满了缠绵婉约,抒写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二.两首诗差异的根源
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两首诗的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对待同一“事物”即 “离别”, 作者所被触发的情感完全不同。 归根究底是因为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传统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作者对离别持完全不同的态度。
首先,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形成的。在英国文化重哲理、重思辨的传统及宗教文化的浸染,邓恩的《别离辞》充盈着安详、达观和超越的情绪。而受汉诗中儒家文化、乡土为本观念的影响,柳永对别离持有的是悲观消极的态度。
其次,离别时,两人所处的情境不同。
在创作《雨霖铃》的时候,柳永是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怀着沉重悲痛的心情与恋人告别,远走他乡。这一去,山高水远,前途迷惘,不知何时是归期。只有把握此时词人的心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深入词人内心的悲苦离别之伤 。而邓恩要暂时离开家乡的原因是因为他当时的恩主罗伯特·特鲁里爵士要出使巴黎,要求邓恩随行。这就相当于因公出差。也从侧面表明他受领导器重。这一短暂的分别回来的结果就是“小别胜新婚”。所以同为赠别诗,邓恩的《别离辞》和柳永的《雨霖铃》读起来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三.结束语
邓恩的《别离辞》的基调是自信乐观,充满哲理,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柳永的诗则忧伤悲戚,充满离愁别恨,体现出诗人对前路的茫然。通过这两首离别辞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中英两种的不同,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文学作品的比较,我们除了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学美感,还可以透过作品探讨其背后支撑它的文化以及作者所独有的思维模式,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若兰.英国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公司,1999.
[3] 刘若愚.中国诗学[M].赵凡声,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5] 姚玉光. 别有一番滋味是离情——柳永《雨霖铃》艺术新解[J].名作欣赏,2010,(05):126-128.
[6] 欧荣. 同为赠别诗,情境各不同——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
[7]王文. 冷落清秋泣别情——从柳永《雨霖铃》的讲解中看教师在古代文学欣赏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