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宝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始终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在理论上我们都能够认识到,但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一个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初中化学课堂一线的多年实践,谈一些简单易行的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化学课堂;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应使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在课堂里占统治地位”,“让学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从中不难看出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初中化学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学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作为教师,在化学课堂就义不容辞的承担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本文拟就自己多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点滴实践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掌握化学的语言和符号,为化学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初中化学自有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还有一套微观系统,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等。它们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化学化学思维的重要工具。这些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砖和瓦,只有让学生把他们“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才能构建起化学的殿堂。
二、学会比较和分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比较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把不同事物某一方面、某一特性加以对照,从而确定被比较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达成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初中化学中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在书写出三个化学反应表达式之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找不同:三个反应中哪个反应最独特?(2)找相同: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对于问题(1)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开始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最特殊,理由是生成了三种物质;稍后小部分学生认定氯酸钾制取氧气也独特,因为它既要加热也要使用催化剂;还有学生提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也是特别的,原因是反应物过氧化氢是液态。对于问题(2),学生能够找出这些共同点: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都有氧气;反应物含氧;方程式中都有二氧化锰等。通过以上比较一方面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催化剂知识的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分解反应概念以及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奠定基础。
三、学会分析与综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个在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性的思维过程。分析是全部思维活动的基础。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特性组合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教师在课堂給予学生一定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大有裨益。
四、学会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纵观科学发展史,人类的每一个发现、发明,都源于一个个问题。甚至有西方科学家断言,只要“连续问5个为什么?”就可以直达科学的实质。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勇气与能力,不能轻易嘲笑学生哪怕是提出非常幼稚的问题,只要是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我们就要多加鼓励。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敢于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才能有所创造。
五、学会解题时的思维步骤,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由一定的问题引起,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步骤和过程,做到“授人以渔”。除了在审题环节,要求学生分清已知、未知,分清原因、结果,找出其关系外,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题型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步骤,让学生循序而行,完成思辨。
教无定法,在课堂充分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化学教师应积极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摆在核心,“使学生在思考领域成为劳动者”,让学生学会思维,才能使课堂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