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2016-05-30 08:17陈习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外素养

陈习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以推动实践向深处发展,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把握实践的要素,让实践有效起航

1.激兴趣,融方法

有人说:“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杨振宁也说:“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兴趣。”的确,在语文实践的过程,唯有兴趣,才能将实践长久保持。我们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发掘教育资源中的“趣点”,让资源本身成为和谐的学习氛围,并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兴趣的激发不可随意,必须融入方法。因为有得当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用自己的“渔”取实践的“鱼”,他们才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并将兴趣保持下来。

当然,方法的内化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也更需要教师的点拨,让他们亲历,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把再实践变成可能。兴趣与方法的融汇,语文实践才会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

2.强渗透,更融合

《标准》还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其实也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不难看出,在语文实践中,听说读写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必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比如,从读到写,从说到写等等。

3.需渐进,得实效

有专家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肯定地说,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与完善。不管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实践,都应有规划,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唯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参与,也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亲历与体验。

二、有效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堂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可以说,有效把握课堂,语文实践就有了“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离开了读的实践,一切语文都无从谈起。以读中的理解进一步推动“读”,以“听说写”带动“读”,以“读”促进“听说写”,“听说读写”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将课堂的实践推向课外,引领学生更有力地走向生活。要知道,生活中的实践能有力地补充课堂实践。

1.实践形式需多样。拿读来说,单一的读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为此,我们可从个人朗读入手,施以默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自由选择读、表演读、赏读、创造性地读……

2.多样手段来助力。语文实践,有多样的手段,达成的效果才更好。现今,幻灯、录音的引入,投影仪、CAI课件的展示等,让学生全身心动起来,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当然,这方方面面的手段,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更有兴趣。当然,针对讲读课、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我们也应注意变化。如作业,或画一画,或读一读,或讲一讲,或演一演……

3.拓宽实践的渠道。《标准》还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学生在校学习中,我们可逐步举办写作、书法、朗读等课外兴趣小组,发展他们的特长。办板报,办手抄报,训练学生组织、编写、搜集信息的能力。编演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认识。进阅览室,读书看报;开故事会,交流读书心得。走进生活,利用电视,训练视听。又如,调查环境、用电用水情况,写研究报告等等。

唯有实践,学生才能在亲历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品悟,去提升。可以说,不断引领学生投入语文实践中,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余家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外素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