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常常出现有的教师表达不严密,思路不清晰,条理不分明,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这是缺乏逻辑修养的典型表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点逻辑知识,它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教学思想,有利于严密地进行论证。下面笔者就以《中国石拱桥》为例简单介绍一些逻辑知识。
一、明确概念
如在《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中,“桥”的内涵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它表明“桥”所指称的那类对象所具有的根本特征,这是构成判断并进而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中最小的单位;而“桥”这个概念的外延表明“桥”指称的对象有哪些,如石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等。
众所周知概念间的关系有5种:1、同一关系。如“中国石拱桥的作者”与“茅以升”,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2.真包含关系,如“桥”和“石拱桥”的关系,我们知道所有的石拱桥都是桥,但是有的桥就不是石拱桥。这样,“桥”对于“石拱桥”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如“石拱桥”和“石桥”,所有的石拱桥都是石桥,但是有的石桥不是石拱桥。这样,“石拱桥”对于“石桥”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如“拱桥”和“石桥”,有的拱桥是石桥,有的拱桥不是石桥;而且,有的石桥是拱桥,有的拱桥不是石桥。这样,“拱桥”与“石桥”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在以上四种关系中,其中两个概念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逻辑上把这四种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5、全异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如“铁路桥”和“公路桥”,所有的铁路桥都不是公路桥,所有的公路桥都不是铁路桥,因此“铁路桥”同“公路桥”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二、精于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如“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这座桥”是主项;“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是谓项;“是”是联项,是主项与谓项的联结词,常用“是”或“不是”表示,但有的句子中也可以省略联项,如“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量项,即表示判断中主谓项数量的概念,通常用“一切”、“全部”或“一部分”、“有些”等表示。根据联项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前句是否定判断,后句是肯定判断。根据量项的不同,可将判断分为三种,即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如‘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说拱桥是‘卧虹‘飞虹,这些判断只断定某一个别现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叫单称判断。又如“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些判断只断定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叫特称判断。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道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断定某类中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叫全称判断。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多就是分析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句中的副词。
三、善于推理
《中国石拱桥》一文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接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这样的说明顺序运用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从而,使读者由浅到深、从总体到个体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读起来浅显易懂。
文章又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运用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出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以独拱石桥的赵州桥与联拱石桥的卢沟桥进行类比,分析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三点原因。以独拱石桥的赵州桥与联拱石桥的卢沟桥进行类比,以最早的中国石拱桥“旅人桥”与中国现代的石拱桥“长虹大桥”类比,以石拱桥“长虹大桥”与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类比。这样的类比推理不仅更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情况,而且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四、巧于运用逻辑规律
《中国石拱桥》一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其所举的例子,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中国的;不管是独拱的,还是联拱的,建筑材料都是石质的,即使混凝土拱桥也不例外;形状上一定是拱形,材质上一定是石料。这样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反映同一对象的概念、判断必也是确定的、同一的,这就符合逻辑上的同一律。
为了全面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依据划分的方法,石拱桥按拱的多少,分独拱石桥和联拱石桥;按石材的形状,分石拱桥和混凝土拱桥。因此,文章在举例说明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既全面,又不重复。赵州桥是独拱的,卢沟桥是联拱的,但是赵州桥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算不算联拱石桥呢?因此作者在介绍卢沟桥时,为了避免自相矛盾,专门为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根据定义就可得出准确的判断。这就符合矛盾律的首尾一贯性,能够保证思想的无矛盾性。
为了不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作者明确肯定了“双曲拱桥是石拱桥”,“是在传统石拱桥的基础上”,“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这样就能充分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如何不确定“双曲拱桥是石拱桥”,就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错觉,不符合题目要求。文中作者巧妙运用排中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只要是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绝无例外。可见,一篇经典的说明文简直就是一部形式逻辑说明书,教师从中可以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形式,清晰的行文思路,精确的语言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常福胜 河南省襄城县教体局教研室 4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