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活农村初中语文课

2016-05-30 06:46曾伟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半节课师者工具性

曾伟

“语文”新课程标准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工具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好人文性,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光讲工具性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特别中学生,由于年龄结构的局限性,无从达到研究的高度,那么则失去了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这一非常具有趣味的母语学科则失去了活力。笔者观摩了近百名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发现能将语文上得有趣生动而又将工具性的任务完成的不多,笔者在感触之余,陋见为以下几方面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活初中语文课堂:

一、师爱之水,承载课堂鲜活之舟

爱是贯穿教活语文课堂的主线。亲其师,信其教。教学、生活中教师是父,教师是母,教师是良师益友。你喜欢学生,爱学生,学生喜欢你,爱你。喜欢听您的讲,喜欢您的课,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名师的教学都注重情商。在教学、生活中善于与学生交往、交流,由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引路、成长的大哥哥、大姐姐,父与母。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某校一女教师所教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的情况,该女教师能在课外遇到班级的孩子,摸摸学生的头,给学生整理本已整齐的衣服,抱抱孩子,最后所教班级学生在期末统考中平均成绩达96分。笔者做法是:在课外多与学生谈心、交流,达到师生有话可说,有交流的共同语言,利用下课多在教室呆几分钟,让学生感觉教师是生活中的地地道道的熟人,朋友,爱他们的人,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爱是活力之水,承载课堂鲜活之舟。师爱学生,则会生发生爱老师,爱老师的课堂,积极投入学习中,从而达到知、情、能、美的统一。这样语文课堂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二、师之博学多才艺,始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言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要活,对教师本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师的“陋”,何以给学生的“博导”。从学生变成教师的伊始,已大致定下了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后天的学习可以较大改变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但在这里笔者不去过多的探究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仅传授教材知识来应对考试那就很难教活语文课堂。应要查阅相关的人文性知识,传说,趣文轶事,有关专业书籍来导活课堂。比如教学《三峡》一文,可以从人文性有关三国历史文化,地理文化,长江中下游的三国故事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同行均知,“要給学生一滴水,师者须要长流水的道理”。

三、能于实践是关键,生活练达即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没有学生的主角或积极主动的探究,语文课堂活不起来,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则是束缚学生的“麻绳”。改变课堂教学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中放开思维,去动脑动手,去体验生活中的交际人情等,是语文课堂活跃的关键。

常听语文教师讲,某某知识问题,我讲了若干遍,学生就是记不住,试卷反应错误,平时一问学生都能回答。原因在于什么?不外乎忘了学生的主角实践关系,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不能在实际动手中把知识点转化成能力,答卷时不出错才是怪事。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思,学生有思则有学习的实践动脑、动手。语文课堂又何愁活力呢?听一教师讲《永久的悔》(公开课)。师将讲文章的结构关系分成一部分,放在前半节课,将生活中学生例举父母爱与爱父母的生活实际放于后半节课。前半节课为授业任务而奔忙,学生被牵着向前走,笔者看教师费力不少,学生也努力跟走,不少学生很认真也赶出了汗,课堂怎么能活起来?在任务的氛围中一片沉寂。后半节的内容设置很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但因前半节课的奔跑已疲惫不堪,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兴趣,而导致整堂课没有活力也没有趣味。笔者认为何不将处理结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学生有了实际生活的爱的反馈,有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课堂怎么会不活起来,重者甚至会痛哭悔,在活跃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生活练达即文章啊!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练达即文章。“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生活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要关注社会,更要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所举之例,所分析探究的语文问题与学生生活有关,学生则会产生兴趣,会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同时中学生在课外则会关心生活、关心社会,自主的去学习。开阔视野的同时,反助于课堂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难使学生悟出生活的道理,生活的启迪,行之于文则是语文学科的终极目的——作文。师者何不在课堂导之以实践,引之以生活练达即文章而使语文课堂活而有趣?

四、珠玑妙语开场白,激活课堂又一“方”

平淡无味的导语,刻板的教学开场语,使得课堂瞬间变“死”,而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去激发学生兴趣。趣味生动的课堂必是导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的课堂,师者谨需在此处下功夫。如果教师经常是以一种方式去开始课堂,学生易身心疲惫,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认为语文课是催眠曲。那么语文课不光活不了,而且学生在这母语学科上成绩会很不理想,而成为师者的烦恼,学生的抱怨。比如我在导学《口技》一文时,则从“鸡鸣狗盗”成语出处导入,口技是用口模仿事物声音的杂技入手,学生自然感兴趣而积极投入学习,想了解口技一文表现出的是怎样的技艺。当然根据学生是农村、城市、大城市各地域不同的文化底蕴而设置不同的导语,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学生都知道的,那也起不到激活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珠玑妙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使课堂多样化而活的重要手段。宜适时采用。

总之,以人为本,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用人类文化去感染学生,用师者广博的知识、才艺去熏陶学生,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去打动学生,用生活的情感、实践去调动学生,用爱的情谊去演绎课堂,师生则共同生活于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的魅力春光中。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中学)

猜你喜欢
半节课师者工具性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20÷19”和“19÷20”
我陪妈妈来健身
雨停了
致友情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