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二孩,遭遇“老大难”怎么办?

2016-05-30 10:48张雯
心理与健康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大难老二陪伴

张雯

围绕新春的话题中,在“逼婚”、“买房”之余,2016年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二孩”。从“啥时候要”到“为什么生”,答案无外乎以下几种:

1可以陪伴和帮衬老大。一个孩子多孤单啊,生俩就有伴了。生二孩相当于自带“同伴模式”,从小练习社交。

2可以减轻养老压力。在养老金不足、养老院短缺、房子不够住、城镇生存压力大的现状下,多生一个就意味着年老的时候多一个人照顾。

3可以弥补养育老大的遗憾。这是好多成长型父母拥戴生二孩的理由,生老大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强,自身准备也不够,难免犯了好多育儿错误。“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做个好妈妈”,一些妈妈如是说。她们希望用二孩完成自我救赎和超越。

4可以修复自身成长的缺陷。很多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将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归结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独生惹的祸。

新浪微博上曾经抛出过这个话题,某小学的家庭作业中也曾布置过这样一道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打算给你添一个弟弟或妹妹,来跟你商量,请把你想要说的话写出来。”答案五花八门,有令人捧腹的,也有令人心酸的,更有极端者,用自己的生命威胁父母,阻挠二孩诞生。

“我以后会乖乖听话,别要小弟弟妹妹了”;“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我一个人不孤单”;“我将来能挣好多好多钱养您,不需要帮忙”;“有了弟弟妹妹您就不爱我了”……

“正面管教”的理论鼻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论述中曾经全面而深刻地阐述过出生顺序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家庭中老大和老二的性格形成和差异,有着非常微妙的心理因素。

作为家长,你要深刻理解老大作为长子曾经有过的那段唯我独尊的独子时光。或许从家长的视角看“独子时光”是恶习的温床,例如自我中心,娇生惯养,不会社交,缺乏同理心,独立能力差等等。但是,从老大的视角来说,那是一段美妙的成长体验,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享有父母全部的爱,是家庭的焦点,享受百分百的关注,占有家庭所有的资源。也许这个过程中有点孤单寂寞,也有承受过多关注和期待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想到这一切都要面临被割去一半的风险,至少当下是先被剥夺的痛感。

在我看来,上述理由统统不是要二孩的正当理由,一个孩子没有出生,就被赋予了那么多的理由,甚至要承担起被大娃还要多的历史使命,他能幸福吗?能自由吗?能自我实现吗?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孩子?如果生孩子本身不是出于对孩子本身的喜爱,对养育本身的接纳,对共同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体验的期待,而是带着各种功利之心的话,当二孩到来之后,如果一切的发展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岂不要捶胸顿足?!

该如何跟老大谈心,获得支持,共谱和谐之家?

心理发展特定阶段。父母需要明白,处在幼儿阶段的老大,正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不懂分享,占有欲强,情绪不稳定,都是很正常的成长表现。很多孩子其实不是特别理解所谓血缘关系和伙伴关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搞不懂为何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不能长久地住在家里,为何爸爸妈妈不能给自己生一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在不满时说出“把小宝送走吧”,或者“我不想小宝再出现在家里了……”之类的话,父母不应该加以责备。

角色转变产生不安。老大可能会被贴上“责任”的标签,承受着父母更高的期望,尤其是当父母忙于照顾老二而忽略了老二渴望陪伴的诉求时,老大担心失宠,害怕爱被分享,这份不满和厌恶可能更加强烈。

1父母可邀请老大一起参与到照顾老二的行动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妈妈拿奶瓶盖,递纸尿裤,拿小衣服。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父母要由衷地表达感谢和欣赏,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允许老大在做的过程中有失误和反复,并借此机会锻炼他的动手能力,提升其照顾他人的意识。

2幼儿阶段最好的交流方式是游戏,当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父母最好用游戏的方式来化解,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想象对话等幼儿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他们逐渐学会表达自己,解决冲突,和睦相处。

3注意平衡爱的天平。父母需要明白,应站在同样年龄段的孩子的立场而不是家长的立场来面对老大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需要。避免“你要让着弟弟……”,“你是大孩子了,要学会疼爱小宝宝……”,“都当哥哥了,还那么不懂事……”等话语。“大让小”的一刀切规则,只会徒增老大的委屈、不满、怨恨,甚至还很有可能助长老大的娇惯、自我中心和不讲道理。

“兄友弟恭”不是一味地忍让出来的,也不是家长强压给手足之中的。那是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兄弟彼此学会的相处之道,而其中,家长“以身作则,态度一致,公平公正,界限分明”的教养方式非常重要。

4生二孩是自己的選择,那么就要承受随之而来的辛苦。在这个过程中,老大愿意参与照料是好事,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参与,父母也不能因此而指责和不满。在邀请协助的时候,父母应该用“宝贝,可不可以帮帮我……”这种感谢的话语,而不应是“你怎么就不知道……”这种理直气壮的责备。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感恩之心,知书达理,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之中,而不是在空洞的教育口号里。此外,在照料年龄差距比较大的两个孩子时,家长应该尽量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分别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养需要。总是让大孩陪着二孩一起去儿童乐园,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倦怠且不受重视。父母可以分工合作,根据情况单独陪伴两个孩子,抑或跟孩子们协商好,让两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呵护,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学会相互妥协、谦让。

养育是一种过程,不是一份职业,重要的是过程中共同的经历和体验,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需要陪伴的时候不缺席,在需要放手的时候知进退。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带着初心和创造力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

猜你喜欢
老大难老二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郑老二
老二为什么比老大精
借钱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