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热点

2016-05-30 05:07曾凡斌陈荷
中国广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微博信息管理

曾凡斌 陈荷

【摘 要】2015年关于社会化媒体研究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的探究、社会化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等。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社会化媒体文化传播、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管理与保护、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等新的话题。本文研究对象以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主。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微信 微博 用户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媒体来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词,2006年出现在一本叫What is Social media(《什么叫社会化媒体》)的书里,该书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清华大学教授彭兰认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在这样的框架下,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百科、社交网络软件(SNS)、微博、位置服务(LBS)、电子商务等,都是社会化媒体应用。①社会化媒体的定义还在讨论,基本公认的含义是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自由地进行信息、经验、观点、见解的分享。从2008年开始,社会化媒体在我国方兴未艾,类似腾讯公司产品中的群组、微博、微信等是中国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2015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延续了之前的热点话题,例如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的探究、社会化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社会化媒体文化传播、社会化媒体下的信息管理与保护、国际传播下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等新的话题。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战线》《新闻界》《中国报业》《新闻知识》,以及其他的核心杂志的相关文章。文章的获取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抽取的杂志在知网上均有电子版。为了保证抽取样本的精确,本文通过阅览、筛选的方式,抽出2015年与社会化媒体有关的文章进行分析。

一、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

2015年,学者对社会化媒体政务功能的研究主要从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形象构建与危机应对、存在价值与意义、运营模式与路径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于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张建松认为,政务微信不仅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改变了政务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作为一种综合的政务平台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如推动社会对话机制创新、重塑社会信任体系、提升政府社会动员能力。政务部门要想利用政务微信发挥积极作用,首先需要探索科学的传播策略,用以指导政务微信的发展。②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角色,郑雪认为,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更直接地将要传达的信息发布给公众,与公众零距离、无缝隙地交流,对于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来说都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③姚玉芹、田园认为,微信的互动方式变革推动了政民沟通模式的演进,私密社交属性提升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多元丰富的内容催生感性亲民的政治表达,信息点对点个性化投放促进政治社会化。④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价值,李晓军提出,政务微博存在的价值在于打开平民问政的新局面、成为突发事件的反馈信息源、形成群众监督的有力平台。⑤

关于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研究,研究者一般以一个类型、一个地区或者两个相似公众号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这跟之前的研究相比,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如成文胜提出了传统媒体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借船”“造船”两种不同的移动转型思路,以期寻找一条积极稳妥的移动转型之路。⑥在传统的政务微博研究领域,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见解,谢进川认为,政府微博管理应当在微传播发展、社会不断崛起以及国家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打造政府微博平台,采取切实有效的互动,促进政府向服务—效率、质询—正义两个方面分化,最终提升微博在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问题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⑦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探究

2015年,有多位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探究,其研究主要从品牌扩张、话题营销、广告投放方式、品牌危机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于微信的营销方式,徐增展认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它用一种与用户亲密无间的关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建立了一种超越外在服务的情感积累,创造了一个微信时代,引领用户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微信在同类软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⑧创立有影响力的品牌是社会化媒体营销成功的一大法宝。陈晞、王振源提出,评论数量和博文内容特征是影响博文活跃时间的重要因素,在博文内容特征方面,原创性、是否附有图片和短链接都呈现了较显著的反应。⑨关于社会化媒体广告的投放,王林瑶提出,微信广告的迅速成长,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微信平台的技术优势、微信营销的高性价比、微信广告的投放策略与技巧。话题营销也是学者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探究的问题之一,张梅珍、陆海空提出,微博平台的话题营销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俨然成为营销传播的新趋势。话题营销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突破局限性,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制造话题“兴奋点”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并建立有效的效果评估机制。媒体对于利用社交媒体开拓经营空间还在深入探索阶段,有效的盈利模式有待挖掘。马燕认为社交媒体的广告营销尽管让媒体和商家看到了其价值所在,但从受众方面看,其可接受性还不是太高,真正利用社交媒体在广告宣传方面大获成功的案例还只是少数。

总的来说,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处于广告与新闻的交界地带。2015年学者对此的研究延续了2014年的热点,但尚未有观点上的突破。

三、社会化媒体应用中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每年的研究文章都很多,2015年自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学者的研究一般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趋利避害的方法。

社会媒体的信息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探究的话题。对此,吴训慈认为,自媒体的多元化、互动性特征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正确面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应该养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做好网络信息的选择,做好自媒体与相关心理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健全自媒体运行保障机制,净化教育环境。微信在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巩丽认为,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理论不扎实、体系不完善、教育手段不丰富等问题,应该借助微信开展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社会化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跟国家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宋鑫华提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因其“去中心化”的虚拟组织模式,正在冲击和解构大学生政治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为了适应自媒体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政治化”社会的转型需要建构一套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社会化运行体系:即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其核心政治内容;以虚拟空间与现实平台相统一的实施方式是其基本方式;以教师和学生意见领袖同构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其主要推动力;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是其保障机制。

综合2015年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化媒体应用中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延续了之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独具特色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一步阐述社会媒体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四、社会化媒体的文化传播: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变迁

学者在2015年提出了很多社会化媒体文化传播方面的新视角。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研究、文化变迁等方面。

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化媒体的日趋国际化,黄鸿业认为,当前跨文化传播被赋予更多“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责任,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步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得以拓宽。中国学生在出国之前,应该开辟类似“新媒体应用”的专业选修课,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一方面利于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其在国际网络环境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李畅认为,微博作为一种日常符号凝炼而成的文本,其特征的形成原因既在于微博文本的表达主体全民化,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在于其带来的言语习惯已经固化到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中,大大改写了整个社会的思维、行动和价值体系。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亚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蔡骐指出,社会化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也重塑了媒介文化的现实表征。在以人为中心、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时代,小众文化借助大规模的连接、参与和协作向大众化演进,封闭的圈子文化在裂变式的关系网络中衍生出开放而流动的超部落化现象,而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则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再标签化和商业化进程中实现着迈向主流化的蜕变。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身份认同也是文化认同研究所探讨的话题之一,王翔、牛鸿英提出,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构建身份认同是对自身的肯定,同时也是在对自身鼓励、反思的过程中重新定位自我身份。在群体生活的大环境下,人们不仅仅需要做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还需要做好自己内心与外在的升华。

五、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管理与保护研究

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程度越高,用户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期待值就越高,社会化媒体的服务商对之负有安全保障的义务。学者对信息管理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如下。

信息在扩散的过程中存在界限。易龙指出,信息扩散范围主要和受众规模以及传播的网络结构有关。通过估算,发现理想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范围的最大值在405万人次左右。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刘君荣、信莉丽认为,当下我国媒介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受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人际传播环境中,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进而可能诱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关于隐私保护,刘文杰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即使出于正当目的,也应该做到公开方式和范围与其目的合乎比例,不得造成让当事人过度曝光的结果。所谓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私下的指指点点和公开地被站在所谓道义制高点上让人们指责给当事人带来的冲击有本质的区别。自媒体的私人化和平民化的特点使灾难事件等突发情况的舆情发生及发展陷入到一种失序困境中,造成了舆情信息传播的非理性化。王景荣、赵阳、李冬飞认为,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的灾难事件舆情信息传播机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拓展新的思路:新闻报道真实性考究机制、后续跟踪及正面宣传教育、跨区域间政府协作及联动机制。

2015年,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管理和保护研究主要从信息扩散理论、舆情机制、人际传播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出了不少新的想法。

六、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结构分析和运营现状

截至2015年11月份,全国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800万,经过认证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超过了一万家。不少学者针对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现状、传播结构、运营现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想法。

目前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缺乏品牌意识、功能与结构不对等、内容缺乏时效性等缺点。江雪晴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提倡以多媒体信息为主;提高推送的针对性;变定时推送为即时推送;采用交互传播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与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服务内涵。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方法上,李丹、张悦认为,自媒体公众号在运营方面要更注重其特色,尽可能减少自媒体之间风格和内容的同质化造成的用户审美疲劳,而同类型公众号之间要对较为固定的受众圈子再细分,从而寻找出符合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在营销方面则应从自身受众群体角度入手,选择最合适的商品类型。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王卫明、王楠提出,还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电视节目的应该开通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电视节目应该做好、利用好微信公众号,以此来增加观众的黏性,吸引年轻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此外,学者还探讨了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行为文化表达和“印象管理”行为分析以及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分析等研究热点,提出提升国家传播力的相关策略。

七、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国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日益深入、全面,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和克服。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以思辨方法为主,缺少相关的定量研究。这样势必导致研究的深度不够,有很多文章停留在表达简单观点的肤浅层面上。随着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网络的建立,社会化媒体的实践也日益丰富,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采取更多的实证研究方法,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升文章的广度跟深度。

其次,在研究主题上,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数偏向理论层面,缺失现实观照,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采用理论观照现实的方式,研究现实情境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使主题既来源于现实,又反映现实。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数都比较笼统、粗略,缺乏更为细致、具体的研究。可以就社会化网络涉及到的某一方面进行着重研究。以微信为例,研究者可以研究账号申请流程、用户档案、用户头像、群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

注 释

①彭兰 《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新闻界》,2012年第16 期。

②张建松 《政务微信的社会影响与传播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15年第1期。

③郑雪 《从“双微”看政府宣传工作的路径与创新》,《新闻战线》,2015年第10期。

④姚玉芹 田园 《试论政务微信的传播价值》,《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⑤李晓军 《政务微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分析》,《新闻知识》,2015年第9期。

⑥成文胜 《传统媒体时政类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模式探析》,《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⑦谢进川 《政府微博的长效管理分析》,《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⑧徐增展 《情感营销下的微信品牌扩张》,《新闻知识》,2015年第6期。

⑨陈晞 王振源 《微博中品牌危机信息的活跃周期及影响因素》,《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王林瑶 《新媒体平台下微信广告的投放及营销模式研究》,《新闻知识》,2015年第3期。

张梅珍 陆海空 《微博平台话题营销的“变”与“势”》,《新闻知识》,2015年第1期。

马燕 《社交媒体广告的信息消费机制研究——基于TPB模型的微博、微信体验实证分析》,《新闻知识》,2015年第4期。

吴训慈 《自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新闻战线》,2015年第6期。

巩丽 《浅析微信对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素质》,《新闻知识》,2015年第7期。

宋鑫华 《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动态运行机制》,《新闻知识》,2015年第4期。

黄鸿业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对泰汉语国际交流为例》,《国际传播》,2015年第9期。

李畅 《微博的文化分析:“惯习”和“场域”的视角》,《新闻界》,2015年第11期。

蔡骐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媒介文化变迁》,《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王翔 牛鸿英 《微博平台下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央视<天下足球>栏目官方微博为例》,《新闻知识》2015年第6期。

易龙 《社会化媒体信息扩散范围研究》,《中国报业》,2015年第7期。

刘君荣 信莉丽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路径——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视角》,《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

刘文杰 《社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王景荣 赵阳 李冬飞 《自媒体时代下灾难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理性思考》,《新闻知识》,2015年第5期。

江雪晴 《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中国报业》,2015年第10期。

李丹 张悦 《微信自媒体平台的高卷入商品广告模式分析——以微信公号“石榴婆报告”为例》,《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王卫明 王楠 《探析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方式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影响》,项目批准号:12YJC860052】

(作者曾凡斌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荷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体微博信息管理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