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 亓成章
中国是环太平洋国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广阔的水域,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亦称蓝色国土)。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授权,中国在东太平洋中部7.5万平方公里水域和西南印度洋洋脊1万平方公里水域拥有对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在当今世界,西太平洋是亚太主要战略力量交汇区,是世界战略大格局的重中之重,也是中美俄三国力量的竞技场。尤其是自2012年1月5日美国再次公布所谓的新军事战略以来,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随之变得严峻而复杂起来。西太平洋集中了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大国博弈、资源争端、领海划界等问题,牵涉中国的社会整体发展与稳定。切实维护好中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海洋安全与权益至关重要。
人类居住的地球,实际上是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而29%多一点才是陆地。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海洋意识,是国家战略意识中的应有之意。海洋意识的确立,是制定及贯彻国家海洋战略的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对海洋开发、利用和防卫等重大海洋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能够同时说出中国还有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更令人忧心的是:绝大多数党政干部不知道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还有8.5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对多金属结核资源具有优先勘探权和具有优先开采权。
21世纪,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要重视海洋、经略海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放眼全球,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海洋越来越多地涉及中国的战略利益,牵动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不仅要管理好、开发好、维护好主张管辖海域,更要走向大洋、关注两极,积极主动参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公海的维权活动。进入21世纪,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周边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统筹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推动海洋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必须进行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的意识灌输,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国家。在国家教委编制国民教育规划时,应将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教育纳入教材之中,从宏观上确立全民海洋知识教育的根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其次,要特别加强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建立起海洋综合人才和专家的培养机制。在现有海洋高校的基礎上,尽可能多地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国情且各具特色的海洋院校,尽可能快地培养一大批各有专长的海洋综合人才和专家。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投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海洋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使之成为中国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再次,大力繁荣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的灵魂,提高海洋意识必须繁荣海洋文化。我们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这个第一要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海洋文化氛围;要抓好统筹规划,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打造并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海洋文化精品。最后,加大中国是海洋国家的宣传力度。要让百姓知道中国的领海有多大、毗连区有多大、专属经济区水域有多大以及对海底结核资源拥有优先勘探权和开采权的水域有多大。特别要大力宣传中国版图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且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在领海和海洋权益问题上,我们不仅要敢于宣示主权,更要敢于以实际行动来维护主权。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强调要“行甚于言”,一次实际行动胜过一万次的口头抗议。面对他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挑衅和海洋权益的威胁,我们要毫不退缩,积极作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各种挑衅和威胁打压下去。现在南海局势危机重重,美国舰机不仅侵犯中国南沙群岛,而且公然进犯中国西沙群岛;南海周边有的国家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鼓动下也兴风作浪。在这种情况下,中方的克制和退让只能被认为是软弱可欺,从而加大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因此,中国必须要以强有力的行动予以回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是今日中国海洋安全问题的麻烦制造者或背后支持者。对中国真正友好的国家,美国怎么拉也过不去;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你无论怎么对其示好,她也会往美国身上靠。当然,从总体上讲,我们始终不能放松对周边国家做工作,要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努力维护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此外,由于现有的海洋国际规则大都由西方国家制定,这对于中国经略海洋有诸多不利之处。在当今国际法体系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情况下,中国要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立法进程与合作,加强在国际海洋立法中的话语权,为国家利益服务。总之,中国要加强创制有关海洋的双边和多边政府协定,在其中积极推进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为在西太平洋地区乃至全世界建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法规和国际海洋新秩序作出努力。
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和岛屿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相对滞后,尤其是南海的南沙群岛更为明显。在南沙群岛,采油平台林立却没有中国的一口油井,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正在被他国掠夺。对此,中国只有走进南海,加强对海洋和岛屿的建设、开发、经营、管理与利用,才能真正宣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才能有效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
面对中国浩瀚的海洋,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远洋捕鱼、深海加工、建立海洋气象站、加固和扩建人工造岛、建立科考和打井平台、开发旅游……。我们要大力发展海上运输、造船、捕鱼、矿产等海洋产业,开发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要推动建立以海洋为主要途径的周边自由贸易区,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平台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要加强研究开发军民两用的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大力发展海洋保护、海洋监测、船舶制造、资源勘探、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技术;要尽快调整“重陆轻海”的国家能源战略,加大对东海、南海争议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将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要加快海洋第二产业升级,推动海洋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要加强海域、海岛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强化对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海洋开发规划体系。
推动经济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是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国防现代化等问题的基础。提高国家国防实力,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强大的人民军队,能够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如果中国大而不强,不仅列强要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就是一些小国也会觊觎中国的主权利益。因此,要有效应对西太平洋安全形势,最紧要的是富国富民强军,建立起一支不怒亦威、不动也慑的强大军事力量,一门心思朝着这个目标坚定地前进,以期达到提高国家战略行动能力、真正发挥威慑性作用的目的。
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是顺利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的先决条件。与世界海洋大国相比,中国近期面临的任务最为繁重,也最为急迫。因此,在加强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工作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对海上力量建设的投入,建立切实有效的威慑力量,使外敌望而却步,使分裂势力以及侵占中国海洋领土、侵害中国海洋权益的势力丢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海军是实施海洋安全战略的核心力量。在海军建设投入上,美国海军军费约占国防费用的1/3,日本约占1/4,印度在20年前就超过了50%。与之相比,中国海军军费在国防费用中的比例较低。在海军规模上,中国海军在常备军中比例不足10%,美国则接近40%,日本超过17%。各国的战略目标与需求不同,但海军力量建设适应于国家利益需求,则是一个通行的规律。中国石油和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在每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约5万艘船只中有60%的出发地或目的地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任务十分突出。继续增大海军军费在国防费用中的比例,扩大海军在常备军中的规模,对完成近期战略目标显得尤为紧迫,对完成长远目标则显得非常必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安全空间逐步由近岸海区向近海海区扩展;进入21世纪后,隨着海洋战略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海洋安全空间必须进一步由近海向远洋扩展。这是抵御外敌威胁、拓展防御空间的需要,是保卫海上通道、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
近海是国家大陆安全的屏障,是外敌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方向,也是走向世界和大洋的基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确立了“积极防御、近海作战”的理论,规定了中国海上力量实施战略防御的重心在近海。在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未改变之前,这一重心亦难以改变。但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日益增长,海上贸易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已触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海洋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具有活力与潜力的重要部分,远洋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与艰巨的任务相比,中国海上力量的能力与之远不相称。我们要确立立足近海与走向远洋相结合的方针,要使我国海上力量实现由近海型向区域型的转变,这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在进行力量建设筹划时应予以把握的基本方向。远洋海上力量主要由水面抗击能力和水下袭击能力构成,即“两舰两核”。两舰包括航空母舰与核潜艇;两核包括核动力与核武器。作为缺乏海外基地的中国,“两舰两核”也自然应构成海上力量的主体,应是中国海上力量建设的重点。远洋海上力量是近海防御力量的延伸与发展,是整体海上力量的组成部分。它在战略上客观构成了近海内线与远洋外线。内线为主,外线为辅;内线有事,外线出击;外线有事,内线施压。内线与外线相呼应,将为中国争得更大的战略空间与回旋余地。
在海洋安全与权益问题上,有些国家对中国经常是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因此,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与权益,要以两手对两手,海洋斗争与海洋合作并重,维权与维稳并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海上力量,增强斗争的力量,提高在合作中的话语权,提高维权与维稳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到:处理海洋斗争与海洋合作并重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处理维权与维稳并重的关系。当遇到国家核心利益时,以维权为前提;当遇到非核心利益时,以维稳为前提。斗争维权,就是依靠中国资源,通过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海洋力量,提高独立抵御威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切实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利益。合作维稳,就是国家间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以及对话协商,实现国际安全或地区安全,进而实现各自国家安全的目标。在涉及到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等国家核心利益时,要敢于斗争,确保维权;而涉及贩毒、偷渡、海盗、恐怖主义等国家非核心利益时,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维稳。对于南海、东海问题和海上通道安全,要有两手准备,既要加强自身的力量建设,具备必要时作出反应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又要力争通过和平途径解决海洋争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保障海洋航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