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新观点

2016-05-30 10:48:04
求知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绩改革

袁吉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习近平的全面改革观,是指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的一般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直接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这两个前提,习近平都有充分的自觉。习近平的改革思维和改革观在现阶段集中体现为他的全面深化改革观。全面深化改革观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对象、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在全面深化改革观问题上,习近平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他一贯高度重视的方法和秉性,而且对于方法问题更加予以关注。在他看来,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加以推进。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是引导当代中国改革实践全面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当代中国改革阶段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

张锋在2015年11月19日《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仍然有少数地方官员与专家热衷于搞课题调研,制造经验,培育模式,创造“软政绩”,典型的是制造各式各样的“某某模式”。“红帽子”与“笔杆子”共同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模式”,并通过专家、学者、媒体的鼓吹与宣传,或者通过参加上级部门、单位的调研成果评选,来培育一种“软政绩工程”,以求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与社会公众的关注。其实,这种“软政绩”是形象工程的另类翻版,只不过它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官员为何如此沉迷“软政绩”呢?制造“软政绩工程”不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投入和各种专家论证、听证、上报批准、备案、检查、验收等,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由于其运作的抽象性和价值的模糊性,“软政绩工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很难评估,社会很难发现其缺陷、纰漏和危害。即使“软政绩工程”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虚构的,官员也可以以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为由推卸责任。这就导致人们对“软政绩”的事前监管和过程监管“无处下手”。并且,我国目前的各类法律、法规也没有关于“软政绩”处罚的相关规定。“软政绩工程”表面上看对政治体制、经济实体、社会结构、文化发展没有多大的危害,其实不然,它同样具有负作用。其一,它可能会误导相关政府部门对形势的判断、政策的取舍与制度的供给。一旦脱离实际的所谓“模式”以制度的形式进行推广,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将是巨大的。其二,它容易刺激官员的投机、浮躁、急躁和浮夸的心理。制造“软政绩”可以很快出名、获利,又没有风险,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地做基础工作呢?

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在2月16日光明网“理论频道”撰文归纳说明“十个更加”。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上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的集约式增长转变。二是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纯扩大需求,可以短期内增加经济总量,但要调整结构,必须从改进供给结构进行。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问题,必须从供给侧上下功夫。三是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这是中国未来一定时间中国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的新内容,因为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中,社会心理预期比货币财政政策更重要。四是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既需要去库存、去产能的减法调整,更需要关注正在成长中的新兴产业,做加法扶持,同时还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形成的乘数效应。五是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针对出现的城市病、粗放式城市发展方式等问题,必须要调整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六是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又遇到了新问题,这就是受资源环境空间容量的约束,如何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承载力的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加重中国环境与资源的危机。七是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的内涵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等同于单纯的环境保护。基于中国智慧的新环境治理思路,就是要从根上系统治理,这就是要更加注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和排放,此外还要更加注重推动绿色消费,从根源上降低排放和能耗。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九是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是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方祥在2015年1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个时期比较活跃甚至猖獗,与党内极个别人推波助澜甚至带头散布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向党史、军史和国史发难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人丧失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无视党的纪律,有的毫无忌讳地抹黑侮辱革命先烈,有的放肆地攻击丑化党的领袖人物,有的在公众场合“正义凛然”而在私密场合却嘲讽戏谑革命前輩,有的还把虚无党史、军史的谬论夹杂在学术研究之中,公然利用报刊、网络、讲坛等平台发表一些错误观点。他们头顶着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却以丑化党史为荣,博取“开明”的美名,其行为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而且践踏了党的严肃的政治纪律。大量事实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满足于纯理论的研究,不甘心在书斋中坐而论道,一方面他们在历史研究领域否定革命,立足于舆论造势,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消解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在现实政治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正确历史结论的根本性颠覆,来阐述他们对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人为了避免与现行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对立与冲突,转而寻求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以“讲真话”“两头真”“独立思考”等为幌子,依托其所控制的某些舆论阵地,或举行各种名目的纪念、集会等活动,或发表文章、举行演讲等,来影响和改变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在201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口流动频繁,人群聚集密度很高,社会构成异质性较大,社会群体的分化及贫富分化突出,文化观念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城市病日益严重(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房价高涨、生活成本攀升等)。发挥主流社会群体作用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在特大城市,有两个数量庞大的主流社会群体,一个是社会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另一个是青年群体。这两个群体在经济社會领域十分活跃,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有较强的意愿,也有较强的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及其相关决策,他们对社会治理水平有较高要求,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常常提出批评意见。社会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成分。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社会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占成年人口的比例已接近60%,他们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主流人群。这一群体的成员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他们有更强的意愿建构美丽城市和安全城市,更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治理水平要求更高。青年人群是特大城市中另一个十分有活力的主流群体。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青年群体思想活跃,行动力强,社会参与热情高,他们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动力源泉。这些年轻人不仅期望他们的生存环境能得到不断改善,更希望城市发展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激励和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共建,使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和精细化的推动力,也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关键。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王世谊教授在2015年12月9日光明网发表文章指出,由于体制机制、政治生态以及干部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为官不为”的现象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滋长蔓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查处了不少能人腐败的问题,一些曾经干出过成绩的干部落马了,一些干部把为官不易当作“反常”,把“为官不为”当作“老到”,把“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当作生存之道。直接原因是一些懒政和不作为的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不习惯、不适应,一些人对廉洁自律准则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对其的评价标准,在心理上难以调适。此外,调研表明,职务晋升通道不畅,基层职数少、梯级多、年限长,导致很多干部看年龄算奔头,看奔头干工作。一些把干多干少与“好处”“红包”关联的干部,害怕被查处,索性就不干事。基本原因是干部选任考核评价机制上有着较大的改革空间。当前领导干部选任、考核、淘汰等体制机制存在短板,一些地方和部门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不大。以前一些干部为获取政绩往往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如今既要好的结果也要规范的过程,加之传统的“管控型”模式向治理型模式转变,有的干部就消极怠工,不积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办法。

猜你喜欢
政绩改革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环境(2022年10期)2022-05-30 10:48:04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代陕西(2022年7期)2022-04-26 07:40:24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4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