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翻译”与“译名”的翻译观比较

2016-05-30 00:21毕雅菲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

毕雅菲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外来词汇的涌入使得本土语言文化变得更加丰富。然而现代人却更加渴望了解文学经典,而古语与现代语之间的时间差和文化差给翻译造成的一定的阻碍。本文将对“跨期翻译”和“译名”这两种翻译观从译本对象,翻译目的动机和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得出这两种翻译观都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经典;跨期翻译;译名

“跨期翻译”和“译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期翻译即对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式的翻译。不同时期语言文化现象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因此译本有时需要迎合当下的时代语言和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力。译名,顾名思义即翻译过来的名称,多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对原语言进行翻译。下面就两翻译观的译本对象,翻译目的动机和翻译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两者针对的译本对象有所不同

(一)跨期翻译是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翻译形式,译本的对象通常是古典的文学作品,《圣经》、《新约》等等。Douglas Robinson 在《intertemporal translation》中提到,跨期翻译可能涉及到更新一篇译于一两年前的翻译文本,其中不仅仅包括对参考书目的更新,还包括更新译者在修辞方面的最新想法。这个过程看起来像是重新修订,但是在重写某人一年前的作品时,这个过程就成了翻译。

(二)相对比跨期翻译来说,译名是对词语的翻译,而不是对古典文学的翻译。从胡以鲁的“论译名”译文可以得出译词和借词之别:“传四裔之语者曰译,故称译必从其义;若袭用其音,则为借用语。”借用语不一定要借用外语的字形,也不一定要借用外语的字音。有时候外国人翻译的时候凑了一些字,用的字形字音都是中国的,但读起来读不通的,那还是借用语。借用语本来就不在译名范围内的,只是有人造出来和义译相比较。所以才出现了音译的概念。入侵的外语就是指借用语,它产生的原因是:1.由事物或思想传来,而本国没有。想创新词,但是本國的词库里又没有相应的词。2.文化较弱的国家。它们的文字通常会吸取大量的借用语。就像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大量的借用汉字。因为它们的思想文化比起中国来说太弱了,本国又没有相应的文字思想可以意译,只好吸取大量的中国来的借用语。3.中国的文化就很强大,像是佛经里的借用语除了佛教徒知道,几乎就不出现在世俗中。元朝统治了上百年,也只借用了一个歹字。满族的文字文化则是被汉族文化给同化了。我们基本上没有借用他们的语言。之后,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借用语才跟着多了起来。

二、两者翻译目的动机不相同

跨期翻译目的是能够让现代的读者在感受古代与现代译作的不同差异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现代的语言来重现原作的思想。跨期翻译的重点通常放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在文字的表达上,译者更倾向于归化的方方法,用目的语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使文本更具有可读性和便于当代人群接受与理解。当然,跨期翻译和语际翻译是一样的,如果原著的创作时间与译作的时间相差很小的话,那两者之间的意思差就会变得很小。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是进行翻译的桎梏。在七世纪时,意大利语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而希腊语变化也少,因此现代人只需稍稍进行跨期翻译便可以读通一些著作,如《荷马史诗》。而译名的目的是让中外语言文化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接受,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大融合,丰富语言的多样性,扩充本国词汇与世界相汇,比如一些音译的词语,show译为秀,microphone译为麦克风等等。虽然仅从字面上无法得出词语的含义,但它的发音却是与原词如出一辙的。

三、两者翻译方法有所不同

(一)跨期翻译中,译者试图用译入语来重现源语言,比如纽曼在1851年英译荷马的时,曾试图将译入语进行古语化,还有译者对译入语进行欧化或者现代化,使文本内容过于牵强的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原著之所以很难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就是因为源语言过于晦涩陈旧,没有采用当下语言的用语习惯和流行元素。所以,为了使著作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吸纳,译者们也开始普遍采用语言现代化的特点。现在的译者们另辟蹊径,在保留原著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当下的流行语和俗语,对原著进行翻译,能够更好的被目的语的读者接受和理解。

(二)对于译名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语词汇进入中国,若是摒弃音译的方法,单纯使用借用是无法对大量的词汇进行翻译的。欧美国家语言属于同一语系,文化背景差别不大,所以借用起来较易理解,经过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化。既然“译,传也。”,那么不管是借用语或是音译的词语,若是不能被人们普遍运用的话,必将会逐渐消失的。以下是一些译名的法则:1.人名要音译,不要意译。2.金石化学之类的,可以用意译的用意译,不能的用音译。3.机械之类的,有意义的用意译,没有的用新词。4.地名和人名一样。有的可以适当增减按习惯来。5.官号可以借用外来语。不过现在法制大体相同了,也可以按法制来统称。6.鸟兽虫草,我国本有的就用本国名,没有的就用意译名,意译也没有的就用音译。

(三)当在译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意译的手法时要遵循一些原则:1.我们以前有的名词,虽然概念有所不同,但是还应用原词。就像日和月,虽然阳历和阴历所指日期不同,但是月和日还是应该用原称。2.我们以前固有的名词,虽然意义不尽相同,可能原来的意义小于现在的意义,但是还应采用比如名学。我们要相信,事物的实体发展了,名词的意义范畴也会增大,就像西方古希腊的逻辑学和现在的逻辑学大相径庭,但是他们还用一样的名词来表示。3.我国以前有这个名词,但是废弃了,翻译的时候不妨取而用之。比如洋火翻译成火寸。4.我国没有这个名词,日本人假借过去所成的新词,意思和中文也相同,也可以用。比如,淘汰,社会等词汇都是取自中国的汉典,而主观,客观等也与他们不谋而合。5.以前有的名词,后来被新词代替了,翻译的时候应选取新词。比如有人本应翻译脱帽结果翻译成免冠。6.日本人所译的词,只要意义与国语相通的,都可引用,不必求全。7.日本人所译的,但是误用了汉字意义的,应该改译。8.如果实在没有对应的词了,就把几个词合并起来,造个新词来翻译。9.取主要名词的新意,比如把philosophy翻译成玄学就得其精髓了。10.翻译的名词要简单易懂。11.根据国情来进行翻译。

跨期翻译是一个继承、传播、借鉴、创新的过程,译本的老化促使人们更新译作,使好的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获得新生。它的必要性在于延续文学作品的生命,它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为世人所接受和传承不朽的文学经典。而译名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译名同样具有创造性,它与时代相融合,共生存,丰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跨期翻译”与“译名”两种翻译观都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翻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隋荣谊.跨期翻译[J].英语知识.2011(03).

[2]王铁昆.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J].汉语学习,1991(1),35-40

[3]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中国翻译.2001(6),28-31

[4]屈文生.谈人名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问题-从查德曼,还是查德曼大帝说起[J].中国科技术语.2009(05).

[5]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的交合点上[J].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
浅谈金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的伤痕与道义
引导学生研读文学经典 寻找获得语文素养途径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学经典阅读
汉人政治权力与文学经典传承的关系
永恒的莎翁
从文学名著到舞剧成品
文学是一座塬,电影在塬上
论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