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泽元 李广利 寇猛 李国瑞
摘 要: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存在风险因素,由于矿工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为研究矿工对作业环境风险感知水平对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设计了矿工井下作业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作业环境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的矿工,在作业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能力也越强,具体表现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注意力的抗干扰能力更为优秀。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提出改善高矿工风险感知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其作业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能力,以减少因矿工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煤矿事故发生。
关键词:风险感知;不安全行为;行为实验;注意力集中能力
中图分类号:X 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5-0524-05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安全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安全设备的更新换代,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据统计,我国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中,人因所占比率高达97.67%[1],2016年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指出“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2]。因此,深入分析造成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已有较多的文献研究表明,注意力分散是导致人因失误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陕西省5个国有大型煤矿的32位班组长进行访谈后发现,矿工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意力是信息加工的一种内在机制,它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以调节行为,而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则是决定信息加工的前提[2]。由于人对风险信息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3],根据注意的能量分配模型[4],作业人员会根据主观的风险感知结果,自动分配注意力。矿工的风险感知,可能会影响到矿工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注意力,而目前矿工风险感知与其注意力的研究尚少。
1 研究方案
文中主要通过量表与实验仪器,测量被试的风险感知水平与注意力集中能力。风险感知水平测量量表,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编制;注意力集中能力,使用北大青鸟公司研制的BD-201-2型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仪进行测量。
1.1 风险感知水平测量
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风险事件的看法以及反应(Slovic,1987)[5],由于不安全行为在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占到96.5以上[6],风险性较高,且煤矿企业不同岗位都存在不安全行为,并对矿工进行过相关知识的培训,矿工对于不安全行为的定义较为容易理解,因此,将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作为风险信息,对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进行测量。
对于感知风险的测量,Peter and Tarpey(1975)在对风险感知水平的测量研究时,通过测量个体对于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风险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评估值,将两者的乘积用以反应个体的风险感知水平[7],并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应用,验证了其有效性。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采用量表测量矿工对于不安全行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与不安全行为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进行编制,每道题有5个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这5个选项分别被赋予数值1~5,其中,1代表非常小,5代表非常大。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将采用这2道题的乘积进行计算,得分越高则认为矿工对于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OPR=PL×IL
OPR:矿工对不安全行为风险感知水平;PL:不安全行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IL:不安全行为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
1.2 注意力集中能力测量
注意力有2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对于注意力集中能力应从2个方面进行测量,一方面是被试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方面是被试对于外部干扰刺激的抑制能力。记录被试注意力集中于一定对象的持续时间,以及被试因外界干扰刺激而造成失误的次数。结合煤矿企业生产环境实际情况,采用白噪音作为外界干扰刺激。
研究采用北大青鸟公司研制的BD-201-2型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仪,通过总在靶时间与出错次数,反应被试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其在靶时间越长,出错次数越少则表明其注意力集中能力越强,测试时长为120 s.
2 数据采集
2.1 测试过程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的对象均来自8个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员工,身体健康,在测试当天休息充分,精神状态良好,共计150名。被试若对测量量表题项有不理解的,主试及时进行讲解,提高被试填写量表的有效性。在注意力集中能力测量实验前,给予被试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与练习实验仪器的操作,排除个体之间因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而造成的测试结果差异。
每位被试的测试时间为30 min,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数据记录
记录到的原始数据有感知风险严重性、感知风险可能性、在靶时间、脱靶次数,部分原始数据记录见表1.
3 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回有效数据137份,回收率高于90%,满足数据采集的有效性,能够进行下步数据分析。
3.1 基本信息分析
对收回的137份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年龄分布如图2所示,学历分布如图3所示,工作年限分布如图4所示。该抽样结果符合我国目前煤矿企业矿工的基本情况,以年龄在26~30岁,学历为高中水平,工作年限在2~5年的矿工为主,因此,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出矿工的实际情况。
3.2 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
在对收集到的量表数据计算后,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2)显示,矿工对于不安全行为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做出的评分均值为4,对于不安全行为产生风险的严重性做出的评分均值为4,二者乘积作为矿工对于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情况,其均值为6,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考察风险感知水平进行高低2个等级划分,因此,將风险感知测量分值在16以上的作为对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较高水平,在此值以下则认为其对于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水平较低,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3.3 矿工注意力集中能力水平
根据矿工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测试结果,可以得到其注意力集中能力情况见表3.
3.4 检验工作年限和年龄对于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
3.4.1 年龄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不同工作年限和不同年龄的工人的风险评估值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SPSS给出的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统计显著性分别为0.068,0.070,都大于0.05,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于这2项而言,不同年龄矿工的出错次数与在靶时间不存在差异。
3.4.2 工作年限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不同工作年限的矿工,注意力集中能力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SPSS给出的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出错次数与在靶时间的统计显著性分别为0.176,0.189,都大于0.05,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工作年限的工人的出错次数与在靶时间不存在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年龄与工作年限对于矿工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影响不明显,因此,可排除这2项因素对于研究矿工风险感知水平对其注意力集中能力试验结果的干扰。
3.5 检验风险感知水平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
对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按照3.2小节的分类方法,将采集到的被试分为2组,分别为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组、风险感知水平较低组。对这2组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后的显著水平都小于0.05,说明在5%显著水平下,不同风险感知水平的矿工,在靶时间与出错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风险感知水平与在靶时间、风险感知水平与出错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总体分布型未知,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表6.
由结果可知,在置信度为0.05时,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与在靶时间成正相关;在置信度为0.01时,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与出错次数成负相关。因为在靶时间与注意力集中能力成正相关,错误次数与注意力集中能力成负相关,因此可以得到风险感知水平与注意力集中能力也成正相关。
4 结果讨论
1)不同工作年限、年龄的矿工,其注意力集中能力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选择被试样本时,为避免年龄、工作年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被试年龄都集中在26~30岁,工作年限都集中在2~5年间,没有平均分配在各个年龄段或工作年限上,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进一步讨论。
2)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与其注意力集中能力成正相关,风险感知水平高的矿工,其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好。风险感知水平高的矿工,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较低,同时也能反映出矿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外界干扰程度较小。
5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在煤矿企业为减少因矿工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而导致的事故,可以从提高其风险感知水平入手,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通过安全培训、事故案例体验等手段,使矿工不单单能够辨识和发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并且要从自身正确认识到其风险水平,加强风险意识,对工作场所的风险进行预判练习。提高对于危险因素的风险感知水平,从而减少矿工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观动机。
2)加强沟通交流,学习经验教训。由于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感知能力有限,不能够完全掌握到正确的风险信息,因此,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相互补充对于风险的认识情况,从而提高个人的风险感知水平。
3)煤矿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考虑到矿工的实际风险感知水平,多进行风险沟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风險的危害,了解矿工的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1] 陈 红,祈 慧,宋学锋,等.煤矿重大事故中管理失误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模型[J].煤炭学报,2006,31(5):689-696.
[2] 王 苏.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Elke U Weber.Perceived risk attitudes:relating risk perception to risky choice[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2):123-144.
[4] 丁锦红,张 钦,郭春彦,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Paul Slovic.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17):280-285.
[6] 李 磊,田水承,邓 军,等.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794-798.
[7] Peter J P,Tarpey Sr L X.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9-37.
[8] Bubeck P.A review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lood mitigation behavior[J].Risk Analysis,2012,32(9):1 481-1 495.
[9] 李乃文,王春迪,牛莉霞.高危岗位矿工个体风险感知影响因素仿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9):184-190.
[10]Miller,Barbara.Sinclair,Janas.Risk perceptions in a resource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mplications:Emotion,Stigma,and Identity[J].Risk Analysis,2012,32(3):48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