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上)——海权时代

2016-05-30 23:36:19李晓鹏
一带一路报道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权帝国物资

李晓鹏

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陆权大国,主要有中华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帝国、苏联、德国等;强大的海权国家,则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此外还有一些海权和陆权结合的国家,如罗马帝国、法国等。

在古代历史上,陆权国家占据明显优势,中华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和蒙古帝国,都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帝国。

从14世纪开始,在欧洲西部、面向大西洋的地方,有一些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在航海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开启了“大海航时代”:利用海上交通,到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开展贸易,然后进一步发展出近代化的海军力量和资本主义制度,掠夺资源、开拓殖民地。海权帝国跟资本主义制度一起,蓬勃的发展起来,并且逐步取得了相对于陆权帝国的优势。

过去数百年来,陆权强国在与海权强国的较量中全都失败了。如1756-1763年的英法战争,纯海权强国英国击败了准陆权强国法国,夺去了它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版图;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击败了世界上最后的一个古代陆权强国——中国;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了沙皇俄国。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为主力的同盟国击败了德国为核心的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再度试图挑战英 、法、美为代表国的海洋霸权,再一次失败……

在朝鲜战争以前,海权能够始终保持对陆权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技术的进步,使得海上交通的运输成本迅速下降,海权国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来组织生产和发动战争。

在大海上航行,主要靠两种技术:第一是天文知识,第二是指南针。在将这两种技术结合之前,人类只能在靠近陆地的海域航行。欧洲文明也主要局限在地中海,而无法去探索大西洋、太平洋。

当这些文明成就被传播到了欧洲。首先是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附近,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催生了像威尼斯这样一大批经济繁荣的城邦国家。但是地中海毕竟很小,应用有限。最后,欧洲西部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些国家,利用这些技术尝试在大西洋上的航行,向西发现了美洲大陆,向东绕过非洲大陆,跟印度、中国直接建立起了商贸联系。

当这些国家可以在全世界配置和调动资源以后,很快变得非常强大了,这种在全世界调动资源的能力,弥补了他们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的各种不足,使他们获得对抗陆权大国的优势。

除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外,海权国家强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制度上的优越性。

在海上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传统的陆权强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已经逐步走向僵化,拒绝革新。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从传统强国势力范围之外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

欧洲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很落后。他们在吸收了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后,才文明起来。一直到14世纪,欧洲的这些国家,组织形式发育得很不完善,经济、政治、宗教的权力划分不清楚,处于蒙昧状态。

由于卫生和医疗条件极为糟糕,每隔几十年上百年,欧洲就会流行瘟疫,死亡从数百万人到上千万人不等。一旦出现瘟疫,人们就认为是巫术作怪,采用极为残酷的刑罚来处死许多被怀疑是巫婆的女性。14世纪之前的欧洲历史记载也极不可靠,诸如罗马帝国、查理大帝之类的故事,传说成分居多。从各个方面来看,其发育形态也就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

中国在13世纪的时候航海技术就已经很先进,南宋对外贸易最远的航线可以连接阿拉伯国家。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行动,其舰队可以在印度洋上畅通无阻。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发达,统治阶级非常富裕,印度洋周边的热带丛林对中国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相反,欧洲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扩张,而且积极地利用这些财富来作为打击封建领主割据和对抗罗马教廷的资本。国家政权成为了支持海外扩张的强大后盾。

所以,西欧诸国在通过海上贸易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很容易地突破了封建制度的约束——他们和国王贵族联合起来,消除了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同时,推行宗教改革,打破罗马教廷对《圣经》的解释权,建立起了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

从那个时候起,西方走上了和中国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些受商业资本支持的国家政权,没有像中国古代一样采取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取向,而是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政策,满足商贸活动的需求,利用海权从全世界获取资源。商业活动繁荣起来之后,才有了城市的繁荣和传统手工业的专业化。

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步发展起了近代工业。被工业武装起来的资产阶级变得非常强大,最终推翻国王,建立起了他们自己的民主政治。

单纯的海權并不可怕,但是海权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就非常可怕了。成功实现了经济制度转变的英国和法国,很快就战胜了传统的大航海帝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最终成为了海权时代的胜利者。

在明朝的时候,西班牙、葡萄牙就已经到达了中国澳门开始做贸易,但没有能力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到了明朝末期,建立了商业资本主义制度的荷兰占领了台湾,但最后又被郑成功赶走了;到了清朝,建立了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和法国最终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一次,古老的中华帝国再也无力抗拒。

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在《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里面,茅海建先生详细分析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清王朝在政治军事体制上的腐朽和落后。但这是个深层次的东西,在战场上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两条,跟前面的分析可以对应起来。

第一条,是工业化带来的英军武器装备优势。

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了庞大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用钢铁制造出巨大的轮船和先进的火炮。英军火炮的射程、威力和精度都是清军的好几倍。英军军舰可以在清军炮台的射程范围之外开炮,隨意轰炸清军炮台,还能翻过山头炸到山背后的军事据点。所以这个仗是没法打的。

第二条,就是海权国家的物资运输优势。

在海权时代,海上物资运输和人员调动占有明显优势。英国从印度运输战争物资和军队,只要30天就能到达广州;而清王朝从四川调动军队前往广州,至少需要在路上走90天。1840年6月,英军从广州出发北上,先攻陷浙江定海,然后再北上炮轰天津,总共只用了35天。而第二年的1月,道光皇帝下旨增兵广州虎门,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用了四个月才集中完毕,开始在虎门向英军发动进攻。

中国陆军的集中效率已经是很高了,鸦片战争之前十五年,1826年,西北地区的张格尔叛乱。六月份叛乱,道光皇帝下旨调集兵力围剿,到了十月份就集中完成开始发动攻势,基本上就四个月。这个效率用来对付传统的来自西北地区的威胁是足够的,但是面对新兴的海权帝国就不行了。

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航海技术从成本上奠定了海权对陆权的优势。英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全世界范围内调集军舰、人员和物资来集中攻打广州,而在陆地上的中华帝国则必须花费三到五倍的时间来组织应对。

所以说,什么是陆权和海权之争?从一个比较简单直观的层面来说,就是比拼谁利用陆地和海洋运输物资的能力强。战争主要拼三点:武器、人员、物资消耗。运输成本更低的一方,就会在人员和物资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如果利用陆地可以快速的、大量的运输物资和军队,那么你就是陆权强国;如果海洋的运输效率更高,那么就可以战胜陆权。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这种物资运输能力的决定作用更明显。双方交战的地点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要跨越半个欧亚大陆才能把军队和物资输送到战场。为了霸占中国的东北,它从1891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1904年即将通车。

日本当时也想霸占东北,那就必须战胜俄罗斯。当时日俄双方武器装备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俄罗斯人口有1.4亿人,而日本总人口只有四千多万人,相当于俄罗斯的一个零头,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也都是日本的很多倍。也就是说,俄罗斯的战争潜力远高于日本。如果等西伯利亚铁路修通,日本在远东地区就无法与俄罗斯争霸了。

因此,日本决定冒险一搏。1904年2月,在西伯利亚铁路还有最后100多公里就能修通的时候,日军偷袭了俄罗斯的远东舰队,取得制海权,然后开始集中全国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军队进攻东北地区的俄军要塞。

在这场战争中,决定成败的主要不是军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就是拼消耗。日本人在伤亡方面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双方军队人数差不多,整个战争日军伤亡27万,俄军伤亡加被俘的也是27万),但是它掌握了制海权,后勤补给线短、成本低,消耗得起。俄军缺乏物资的补充,不管场面上占不占优势,弹药打完了也只能走人。

俄罗斯为了夺回制海权,阻断日本的海上物资通道,派遣它的波罗的海舰队先从北面绕过欧洲,再从西面绕过非洲大陆,然后向东穿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绕了半个地球,在海上走了220天来参战。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人员极为疲惫丧失警惕,在对马海峡被日本舰队偷袭,全军覆没。

這样,俄罗斯也就丧失了一切取胜的希望,被迫把大部分在东北的权益都让给了日本。这又是一个海权国家利用海路物資运输优势战胜陆权强国的经典案例。

猜你喜欢
海权帝国物资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0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救援物资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
“帝国警察”
环球时报(2009-11-16)2009-11-16 11:07:02